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昌版“时传祥”:每天下井7次 清掏淤泥8板车

2015年04月30日 09:42 来源:南昌晚报  参与互动()

  龚腊根进入下水道清掏淤泥

  龚腊根和同事在用竹竿进行清掏工作

  每天提着马灯,握着一根竹片、一把铁勺在下水道里穿梭,呼吸着腐臭的沼气,承担着疏通“城市良心”的重任,龚腊根就是默默无闻地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在又脏又臭的下水道里奉献了他42年的光和热。2000年,这个南昌的“时传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了南昌人心目中的楷模。

  年轻时曾怕被人认出来

  用草帽遮脸

  1969年,22岁的龚腊根接到一张南昌城里的招工令后,正式从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工人。

  “做清掏工比务农还要苦。”龚腊根说,和他一起来南昌市政工程管理处当清掏工的一共有25人,过了段时间后,就有五六个人受不了苦回了家,“九月份的时候天热,到下水道里去,那个味道真是很难闻,很多人都吃不消。”

  早年的街道,最大的排水管径只有80厘米,一般的也就60厘米。下水道里粪便、垃圾、烂菜、馊饭到处都是,而清掏工每一天都要钻进去清理淤泥。

  “每天在路边和污泥打交道,一身又脏又臭的,我们都会用那种大大的草帽挡住脸,怕被别人认出来。”年轻的龚腊根当时也打了退堂鼓,跑回老家里歇了几天,“我妈妈就劝我说,我们家三代都是农民,如果我回了家,那就一辈子都在农村了。”

  经过一番思考,龚腊根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始接受了这份工作。“我们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然我来了,那就好好做,一件事你要做就要做好,下苦工做了才有收获。”

  夏天过后

  每天都要下井疏通下水道

  “以前南昌市的地下管道不多,只有中心段才有,我们就分成两个小组,以八一广场为界,一组人清理广场以北,一组人清理广场以南。”上世纪70年代,南昌市区并不大,龚腊根所在的小组负责的是八一广场以北的下水管道清掏和路面养护工作,包括中山路、胜利路、叠山路、子固路等人口密集处。

  “那时候只有中心区才有暗沟,其他地方都还是明渠。”龚腊根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南昌市主要有两条明渠贯穿整个城市,一条叫城北明渠,一条叫城南明渠,而城南明渠是市区内最长的明渠,“城南明渠从象湖一直流至江纺,途中还绕到洪都大道和顺外路段,包括玉带河以前都是排污水的明渠。”

  “到了夏天,明渠味道特别难闻,所以南昌市才开始想办法修暗沟,让污水从暗沟里排。”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明渠才逐渐被修成暗沟,完善了地下水道网络,而越来越密集的下水道,自然而然地加重了清掏工们的工作任务。

  “夏天时沼气太多,人在地下受不了,只有遇到下水道堵塞才会开窨井盖下井,但是过了夏天,一般到10月份以后,我们每天都要到下水道里去疏通。”龚腊根回忆道。

  一天下7次井 用板车拉8车淤泥送到瀛上

  说起30多年前的日子,龚腊根就说一个字:苦。“我是负责疏通和抢修的,一天24小时待命,不管哪里出现堵塞,我三小时内就要解决问题。”以前可不比现在,疏浚车、冲水管等工具齐全,不用下井都能清理管道。那时,清淘的工具只是一根十几米长的竹片和一把几米长的铁勺,碰上下水道堵塞,铁勺捅不动时,就只能用手清,每天至少得下井疏通七次,“一天清出来的污泥有8车左右,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每天要拉着装淤泥的板车从八一广场一带走到瀛上,那里才有污泥的清理厂,我们一天来来回回要走8趟。”

  1984年的8月,一天中午,龚腊根准备下班时,一个电话打来,通知龚腊根所在的清掏班,老福山附近有一处窨井堵塞,居民住宅区内化粪池粪水外泄、臭气熏天。“我们用竹片捅,用铁勺掏都疏通不了,就感觉下水道和化粪池中间有一块石头把下水道堵住了。”骄阳似火的正午,脚下的粪水升腾起恶臭,龚腊根没有考虑,直接跳进了齐大腿深的粪水中,一点点摸、一点点掏,用手把堵住的石块清了出来。“身上脸上都是粪水和汗水。”经过两个小时的清理,堵塞的管道才疏通干净。

  这40多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哪里有下水道堵塞,哪里就有龚腊根的身影,“皮肤接触那些东西时间长了,全身都是皮肤病,现在手掌和脚掌都是烂的,就是以前落下的病。”

  “31.88元的工资

  我拿了整整10年”

  “我现在都还记得,从1970年开始,我的工资就是一个月31.88元,整整10年都没有变过。”龚腊根回忆,1987年左右,单位上为了给清掏工人们争取每天1元钱的补贴,拿了一只小白兔放进下水道里做实验,“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放进下水道里,过了一晚上,兔子就死了。大家看到都被吓着了,这才为我们争取了每天1块钱的补贴和一天3毛钱的洗澡费。”

  在“地下城”里,常年与垃圾和沼气相伴,并不仅仅是脏和臭,还有很多危险。1987年,在民德路八一公园附近,龚腊根和几个工人一起提着马灯下井清掏,没想沼气被引燃,“我当时听见‘嘭’的一声,整个人被弹出了20多米远,火从井盖往上烧出10米高。我头发眉毛全被烧焦了。那次真是捡回了一条命。”

  龚腊根的妻子对他很担心,她说:“每天回来一身又脏又臭就算了,还容易得职业病。他那些同事,肺部、呼吸道都有些毛病。”

  60岁后

  仍在一线干了4年

  2007年,60岁的龚腊根本可以从“地下城”里走出来,光荣退休。那年10月,他正在井冈山大道新溪桥上疏浚,接到了单位上的一通电话,询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我当时坐在路边想了想,我都60岁了,这一晃都在下水道里摸爬滚打了38年了。”那时,龚腊根所在的疏浚班里只有6个人、两辆车,管理着南昌市主城区的43条干道、2万多个窨井盖口、200多公里长的下水道。只要有需要,他们24小时随叫随到。“我想到真正疏通和抢修的工人包括我也才4个人,就决定继续干几年。”他记得,那天他干完了活就去了单位,决定继续干几年。而这一干,又是4年,2011年的龚腊根已经64岁了,他仍然不舍得从他的岗位上走下来。“但我身体真是不行了,动了个手术,在床上躺了好久,单位看我身体吃不消,就让我真正退了休。”

  2011年,龚腊根正式放下了他手里的清掏工具,退休回家休养,结束了他42年的清掏生涯。“我也不过是拿了份工资,干了我本职的工作,这是分内的事。只是现在年轻人都吃不了苦,他们应该看看,他们现在的工作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

  记者 蒋雅楠 文 万勍 图

【编辑:刘旭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