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腾格里沙漠污染看治污之道:技术进步和依法治国是关键

2015年06月15日 0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从腾格里沙漠污染看治污之道:技术进步和依法治国是关键
“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

  中新网6月15日电(能源频道 马榕) “腾格里非法排污事件”曝光后,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根源——工业污染问题再度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日前,由由人民政协报社主办,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协办的“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人民政协报社召开。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钱冠林、全国政协人资环委驻会副主任凌振国、中科院院士吴云东等出席论坛,通过对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始末、背后原因等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我国工业污染的治理之道。

  探因腾格里沙漠污染

  2014年9月,一则关于腾格里工业园区部分化工企业肆意排放污水、导致沙漠被严重污染的新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目前,涉事企业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已被永久性关停,相关法人受到法律制裁。

  事件曝光后,腾格里沙漠污染形成原因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副主任杨卫国在“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暨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上介绍,腾格里污染元凶实际上是染料中间体还原物,这类污染物在化工企业一系列非规操作中大量产生。

  “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引入了大量的化工企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硫化系列、萘系列和苯系列三个染料精细化工产业链。”杨卫国说,在该地区,硫化、萘和苯在该地区大致都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的。

  长期以来,在包头、鄂尔多斯、乌海、东阿拉善,乃至阿拉善国境对面的蒙古戈壁省,煤炭储量丰富都是支撑地区发展的能源优势。杨卫国认为,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的变化,为缓解煤炭需求不振、价格下滑、煤炭输出面临运输困境等困境下进行的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影响了这一地区的环境情况。

  “产业布局从采掘升级为附加值更高的煤化工等项目,煤炭资源在产地消化将附加值留在本地,并且可以节省运输成本,符合地方政府和企业所追求的利益。但在产业链细化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消耗加剧了,污染也跟着细化了。”杨卫国表示。

  工业污染何止腾格里

  事实上,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只是我国工业污染的一个缩影。据环保部主管的《中国环境报》透露,目前,工业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占污染总量的70%以上。

  与会专家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我国工业污染大量向西部蔓延,正遭遇环境和经济的双重危机,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是其中典型一例。

  早在2012年,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不绿色GDP指数》便有显示,中国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仍相当严重,出现了东西南北全面扩散的趋势,工业污染已经从沿海转向重庆等西部内地。工业污水排放从东向西、由南向北扩散的同时,工业烟尘污染由北向南扩散。

  “更多的还原物生产污染在以隐蔽的方式扩散至全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在研讨会上表示,类似腾格里沙漠非法排污事件中的还原物污染在河南、吉林、江苏、安徽等地也有发现。

  杨卫国也指出,由于污染工艺生产还原物流程短,只要方便排污,生产很容易组织。而有了腾格里的“前车之鉴”,新进入者生产方式变得更加隐蔽,隐蔽违法能力更强,更加难以监管。“在利益驱动下,还原物污染正在进行转移和扩散,一些企业通过选择偏远不发达地区、化整为零、偷梁换柱、改头换面等方式来逃避监管。”

  如何斩断污染黑手?

  与会嘉宾指出,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绿色先进工艺投入大、政府环境责任不足等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所在,斩断污染黑手需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法、推动技术研发、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同步发力。

  吴云东表示,技术进步和依法治国是治污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要积极依靠先进技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另一方面则要让环保法执法真正能成为“打虎棒”。

  “应尽快组织召开化工绿色工艺、装备的研讨会,使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相互了解沟通,以促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同时,国家应出台针对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资金扶持政策,并进一步加强绿色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工艺技术改进。”吴云东说。

  另外,杨卫国认为,化工园区的规划应该有最低标准,要避免化工企业的“低小散”格局从而导致的污染源分散、难以监管的情况。

  在法律监管方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也表示,97年刑法修订以来,关于污染判刑的案例很少,刑事手段打击污染犯罪的力度还不够,应提高刑法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威慑力。(中新网能源频道)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