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百年历史传承 安徽花鼓灯舞向世界

2012年12月25日 09:44 来源:安徽日报 参与互动(0)

  30年前的1982年,刚刚向世界开放的中国,在北京召开了亚洲舞蹈研讨会,花鼓灯艺术家冯国佩受中国舞协主席吴晓邦力荐,成为唯一在会上做现场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家。这一次舞蹈,震惊了世界各国代表。与会的世界舞蹈理事会主席篷特·黑格激动地说:“花鼓灯不仅是中国的艺术,而且属于世界! ”

  岁月荏苒,整整30年过去了,今年10月,花鼓灯艺术大师“小金莲”——冯国佩老先生与世长辞,另一位花鼓灯艺术大师“一条线”——陈敬芝老先生也在早前一个月离开了人间。但世界的眼光,依旧注视着花鼓灯;精彩的论述,还是那么震聋发馈。

  中华大地在3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间花鼓灯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民间艺术的恢复期和发展期;经历了九十年代后期现代文化和时尚文化强烈冲击;经历了2002年以来国家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花鼓灯艺术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专业与业余群众性花鼓灯传承活动的开展,花鼓灯的歌、舞、乐艺术特征的恢复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国家许多次舞蹈、锣鼓大赛中,花鼓灯均毫无争议地被评为第一,并一再走出国门。 2006年,安徽乘势提出了举办首届 “中国花鼓灯歌舞节”的创意,获得了主办单位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于当年9月在(安徽)蚌埠成功举办。如今,两年一届的中国花鼓灯歌舞节已成为中国舞蹈界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盛事,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提升地区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平台。

  一种地方文化必须在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中才能前进与发展,必须有一批热爱的人去创造与付出。花鼓灯八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就是整个花鼓灯播布区民间艺术家整体的创造史、奋斗史、发展史。冯国佩大师精湛的舞蹈表演艺术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抢扇子》、《抢手绢》、《扑蝴蝶》、《游春》等独舞、双人舞节目中,他塑造的“质朴、潇洒、泼辣、妩媚”的村姑形象留在中国汉族传统民间舞蹈史册中。尤其是他 “奔放、大气、绚丽”的舞姿,“溜得起,撒得开,收得拢”的独特步法控制技术,以及在运动中注重强调东方舞蹈特有的韵律感和花鼓灯动作变化的突然性,都令人叫绝。冯派艺术被编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教学大纲已达五十年之久,是中国几代学习民间舞蹈的学生的必修课。陈敬芝创造的“跳前翻身”、“云扇”、“贴翻扇”、“颤颠步”等带有个性特点的舞蹈语汇,舞出了独特的风格,丰富了花鼓灯舞蹈的表现力。更有价值的是,他结合自己性格特点、情趣倾向、身体条件形成的“颤、颠、抖”的动作,风格十分独特,在花鼓灯各流派中独树一帜。

  陈敬芝、冯国佩两位花鼓灯大师相继去世,花鼓灯艺术则还要继续前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提出,保护传承原汁原味的花鼓灯艺术,尤其是几大流派的艺术和代表性舞蹈是当务之急。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罗斌则认为:“经典是几辈民间艺人集体创造的。 ”

  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长演不衰的艺术作品,经典是具有世界眼光、沟通不同文明的艺术精品。有眼光的艺术家要清醒,用中国乃至世界的眼光来认识花鼓灯的价值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能迷失方向,迷失自己。旧时代花鼓灯闹得最红火的时候,也仅是 “五黄六月高高挂,正二三月玩起来”,而且还要每年争取玩点不重样的花鼓灯新招才行,才能让乡亲们满意。今天科技高度发达,艺术内容品种样式丰富多彩,作为花鼓灯艺术工作者,应该研究如何玩精彩、传承好、吸引人。冯国佩、陈敬芝一生坚守在花鼓灯艺术上,我们需要一批这样的后辈艺术家。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