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佛山西樵松塘村:800年文翰之风依旧

2013年11月08日 14:1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国庆期间,“翰林村”佛山南海西樵松塘村专门举办了“千年松塘·翰林书乡”翰林文化节,复原拜孔圣庙、过翰林门等传统习俗,期间还首次恢复了明代的翰林宴,区氏宗祠内千叟集聚,港澳台乡亲万里相会。

  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其数百年来科甲蝉联、儒绅显赫,而被誉为南国“翰林村”,成为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活化石。置身松塘,几百年的风霜扑面而来:村居环塘倚岗列建,百巷朝塘。宗祠家庙以及文武圣庙,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堪称岭南古村之翘楚,松塘也因此获得“广东最美古村落”的美誉。

  如今,借南海区打造“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广东省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机,以西樵山为龙头的南海西部,正实施文化引领战略,通过挖掘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期实现对南海古村落集群的保护、开发与传承。

  崇文重教之风延续

  从广州西行,纵览富庶繁华的珠三角平原,50多公里外的西江边,岭南四大名山之一的西樵山在一马平川中格外引人注目。从西樵山再沿着樵丹路,便来到了上金瓯松塘村。

  与西樵多数城市化痕迹显著的村庄相比,这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静谧宜人,显现出悠久年岁浸泡下的独特韵味。整个村落至今依古法布局,村心池塘连绵,村中数十座气势恢宏的祠堂、书舍一字排开,村舍民居依山而建,文武圣庙驻守村中。

  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曾对松塘开展过调查,该校建筑学院博士张智敏如此评价:“保存完好而形式多样的建筑群为松塘奠定了良好的价值基础,景观类型丰富,即使没有名人效应,松塘也具备雄厚实力。”

  在他看来,漫步松塘,每走一段便有一组民居群,且形态各异。村心连绵的池塘与周遭连绵起伏的群山为松塘的景致增加了无限风光,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在佛山乃至岭南地区的丘陵地带,建筑肌理保存如此完整的村庄是十分少见的。”

  村民区振作老人说,关于松塘村的奥秘,从一对楹联也许可窥见一斑——“松蟠朱顶鹤,塘跃锦鳞鱼”。松与鹤,均属于中华祥和、耋寿的象征;鱼可化龙,逐流出海,走向无限。

  宋代以来,从南雄逃难迁至岭南水乡的区氏先人,有着耕读齐家治国、回馈乡梓的传统。开村800年来,这个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的“翰林村”,从明朝出了一位翰林院学士开始,在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进入翰林院。

  科举时代结束后,松塘村灵气犹在。在近代,从村里走出去的有革命家、省政协原主席区梦觉,北伐战争时期的区觉孟,省港大罢工中的区作利都成为村民骄傲。恢复高考3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村内有250多人考上大学,而读大专者更比比皆是。

  这样的崇文重教之风仅从该村延续百年的“孔子诞”中便可印证。

  村心祠堂的大槐树下有一座新翻修的孔圣庙,为村中的文庙,供奉文昌、孔子、魁星三位圣神。据该村村民、教师区子广介绍,孔子为万世师表,斯文在兹,文昌、魁星则掌管人间民事,掌司晋禄。村里人每逢子弟入学、考试、履职、升迁,以及年中四时八节,必来祭拜,祈福许愿。

  在村民们看来,这种美好的仪式,寓意着松塘人对后学的期待。“翰林文化”如今已成为一种标志,激励着松塘学子。

  高度的地方文化自觉

  如今,当地村民把松塘村的文化关键词概括为“翰林古村”,并积极主动寻找各种资源延续、传承,甚至再造村落的这一传统。

  2009年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杨小柳带领学生在松塘村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杨小柳说,松塘村带给他们强烈的学术兴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松塘村引人入胜的价值所在:高度的地方文化自觉。

  在剧烈的乡村都市文化变迁中,松塘村的文化自觉过程体现为“重新认识传统”与“创新地方文化传统”。

  在港澳同胞的带动下,松塘村多方筹集资金投入近200万元对村内古建筑和珍贵文物进行修复。村民们还自发制定并全体表决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

  在松塘村的民间知识分子和父老的带动下,村民们对村庄的人物、历史、地理、建筑、传说等文化事项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村民区秉忠老人2005年至今已自费5万多元编撰了一本书籍,拜访400余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松塘村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人文轶事等。

  不仅如此,村民们在高校学者、地方政府的帮助下,还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历史文化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并恢复中秋节“烧番塔”,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春节期间的“飘色”、文诞武诞拜神舞狮等各种民俗活动。

  另外,文化自觉的结果还包括将翰林古村的文化传统自然融入到松塘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松塘村,村民自觉地按照历代先贤的榜样行事为人。例如对祖先的敬重,对后辈教育无私投入,为村庄建设捐钱出力,对邻里关系和谐维系和追求等。

  “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义务。地方性的文化和传统已经内化为村民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杨小柳说。

  文化旅游让古村焕发生机

  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传承

  2010年初,松塘村荣获省级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此外,它还是广东省首个省级摄影创作基地自然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南海区政府从村民手中接过这面旗帜,开发松塘村的文化旅游项目。

  南海区政府广邀专家学者全面评估松塘的历史文化价值,专业的旅游规划公司与各领域的学者陆续进入松塘,多位专家人士参与制定了《西樵镇松塘村名村建设规划》、《松塘翰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根据规划,松塘村将建设成为集观光、活动、游憩、体验、科教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主题旅游园区。

  “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传承。”在西樵镇委书记梁全财看来,松塘村的改造要保护好原有的古朴风貌和风土人情。近期,南海还初步制定了《南海西部古村落商业、文化与市场开发规划》,编制要求松塘村开放要坚持“原生态的自然、文化,以人为本,造景造境并重”。

  而为了加入“活态”的文化,松塘村还在建设翰林苑、松塘学堂体验馆、松塘艺术展馆、开笔礼会场等,未来还将在耕读文化体验区域内建设休闲度假项目。

  如今,西樵功名堂旁的“举人台”已修缮一新,游客中心、旅游洗手间、停车场、入口广场的改造也已完成。夜幕之下,华灯初上,松塘村如今满是翰林风韵。翰林门、功名堂、孔圣庙等30多个古景点一一恢复,在林立的古建筑中,以“明德社学”为首,又有“司马弟”、“太史弟”等古宅第;“养正”、“培元”、“松圃”等书舍和家塾散发古村幽幽的书香。红灯笼、壁灯挂满了大街小巷,古村的面孔开始生动起来。(张素圈)

【编辑:邹春光】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