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角替、雀替及梁托

2014年04月09日 17:29 来源:开封日报 参与互动(0)
角替、雀替及梁托

  寻访开封民巷的这些年,时常发现一些古建筑的外檐立柱与梁枋交接处下沿,总镶嵌着一种雕刻精美的构件。这种构件连接着立柱与梁枋,弥补着二者夹角之间的空白,给人以云霞灿烂的感觉。古建筑学说,这构件叫雀替。

  雀替的标准解释是:位于房屋外檐柱与梁枋相交处的构件,自柱内伸出,承托梁枋两头,能起到减小梁枋跨度和梁柱相接处减力的作用,还能防止立柱与横梁垂直相交的倾斜变形。

  据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所著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说,中国古代早期建筑上的雀替是一条替木,扁而长,跨在柱子的开槽内,从两头承托左右的梁枋,其长度占梁枋跨度的三分之一,因为它处在梁柱的交角上,故称角替。至于何时何原因改为雀替没有人知晓。根据我的主观臆测,叫雀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后人把角替缩短后美化成了鸟雀的形状,故而叫雀替。还有一种可能是:雀即鸟雀之称,而雀在鸟类中属于体型较小者,有人曾把气量较小的人比喻为“雀儿肠肚”,所以雀有小意。角替与梁、柱相比在木结构构件中属于小者,因此称雀替。

  研究古建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不仅仅因为它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更因为这里面还存在许多未知、许多该承接而未承接的东西。民族的东西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打磨出来的经典,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个方木甚至每一个符号都充满寓意。正是这些寓意,又让民族文化丰润、高雅、温暖起来。

  雀替由角替演变而来,是从名字到实用性,再从实用性到纯粹的装饰性演变。宋代《营造法式》曾对雀替作了以下规定:“檐额下绰幕方,广减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相对作梢头或三瓣头。”檐额即建筑外檐柱上的横枋,在檐额下有一道绰幕方,它的宽度只有檐额的三分之二,它的长度穿过柱子大于一个开间之长,并且方子头做成梢头或者三瓣头形。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使替木所承受的压力能够集中传递到立柱上。同时,它还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而在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中,对雀替作了以下规定:“雀替长度为开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另加入柱身之榫,榫长为柱径之半;雀替高与檐枋高度相同;雀替厚为柱径的十分之三。”

  这种规范告诉我们的是,原先位于柱头上紧贴檐额下的长条替木逐渐改为自柱两侧伸出的两段短替木了。它们分别用榫卯和柱头相接而相互之间并无连接,这意味着原来替木所具有的减小檐额跨度等结构上的功能大大减少。相反,装饰作用却大大增加。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清代建筑上看到的有轻薄板材雕刻的精美的雀替了。

  我曾去过乐观街的田家大院,田家大院的雀替堪称完美。我也曾多次深入刘青霞故居,檐柱与梁枋下的雀替大都为回纹加花叶装饰。相比较而言,田家大院的清代雀替更为精美。但最为精美的要数山陕甘会馆戏楼上的雀替。戏楼上的雀替为龙和云纹图案,如果再加上梁枋上的凤和飞鹤,整体所表现的就是一片如意天空。

  清代雀替的装饰图案多种多样,有龙纹、卷草纹、回纹、云纹等。北京地区的官式建筑一般为“三伏云”式雀替,其他地区则各有不同。近代建筑中则很少用雀替,即使有也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一些回纹雀替。在砖、石建筑上有时也有雀替,比如位于东郊羊尾铺的天主教总修院一层水泥柱与横梁相交处也有不少雀替。

  至于梁托就很好理解。因为梁托的名字很直观,一看名字就知道它起的作用和大致的形状。梁托和雀替的位置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一样,都是在梁枋和柱子的交接处,在梁枋两端之下,向上起支撑梁枋的作用。唯一不同的是雀替在明处,梁托在暗处。或者换句话说,雀替在房屋外檐立柱与檐额之间,而梁托则在室内的梁枋之下。也就是说,前者现于外,后者藏于内。

  梁托的外形也有与雀替相似的,上有替木、下有斗拱支托,外形也比较简单,一般呈等腰三角形,装饰花纹也比雀替更丰富。(笑咱)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