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赴德建中国廊桥 归来工匠盼有用武之地

2015年09月12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宁德9月12日电(作者周天鑫 李清旺 叶茂)从深山村落走到国外,在德国雷根斯堡建起一座廊桥,还是国外建成的首座中国木拱廊桥。这是张昌智这辈子想也不敢想的事。

  张昌智,福建宁德市周宁县一个廊桥建造世家的第八代传人。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廊桥建设项目稀少,张昌智与族人已不得不放弃造桥这项营生技艺,回村当起了农民。

  孰料,机缘巧合,2014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的北京姑娘刘妍找上门来,让张昌智的造桥技艺重放光彩。

  木拱廊桥以其“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目前,中国仅存木拱廊桥百余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和浙南。

  周宁县现存10座古廊桥。2009年10月,周宁县参与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周宁多桥,缘于这里崇山峻岭和深涧曲流的隔阻,没有桥即没有路,没有路即没有民生;因此,人们发明了这种“高而曲”的特殊桥梁形式,跨越深涧大河,在群山之间连结起令人赞叹的道路网。

  在周宁县礼门乡后垄村的入口,就有一座重建于1964年,长34.3米、宽4.7米、拱跨30.3米的廊桥,横跨在大峡谷上,离水面19米。两端桥台都建在悬崖上,其险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这座廊桥,正是张昌智建造的。碧波溪上,古廊桥内,老匠人张昌智告诉中新社记者,从木拱廊桥的梁上墨书和桥约可知,祖上张新佑等从乾隆三十二年(1757年)建造福建寿宁县鳌阳镇仙宫桥开始,迄今八代人已传承造桥逾250年。

  到了张昌智这一代人,却已40余年空有一身技艺无用武之处。每每谈及此事,张昌智总是不胜唏嘘。

  2014年秋,德国雷根斯堡一庄园主写信给刘妍,称想在园中建一座中国木桥。多年专注于闽浙木拱廊桥研究的刘妍,便找到了2013年寻访闽东廊桥时结识的张昌智。

  于是,2014年10月开始,张昌智重拾技艺,带领族人张昌量、张昌仁开始制作廊桥构件;当年冬,所有构件加工完成,今年春运至德国。6月中旬,张昌智和两位助手飞抵雷根斯堡,踏上异国造桥之路。

  在造桥中,张昌智沿用传统技艺,不用一颗钉子,完全以榫卯结构连接建造;不用桥墩支撑,桥梁飞跨两岸,让当地人备感兴趣。

  张昌智告诉记者,既有中国留学生主动要求给他当志愿翻译,又有雷根斯堡的建筑师留下电话,表示要与他“切磋交流”。“他们都说‘lang qiao’、‘lang qiao’,最后叫廊桥就是叫我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纯正“中国风”的廊桥顺利落成,张昌智为廊桥举办了“圆桥”仪式。

  “廊桥首次走出中国,让世人领略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湛技艺。”刘妍说,它是一座连接中德之桥,也连接了乡村社会与现代的国际化世界,更连接过去与未来。

  身为廊桥传人,异国造桥归来的张昌智依然面临生活和技艺失传的双重困境。至今,张昌智与族人仍没有一人被确立为廊桥技艺的传承人。

  “没有名分就没有桥造,没有桥造就没有生计,没有传承。”张昌智说,近40年来,几乎没有承接造桥项目,几个堂兄弟纷纷改行,或外出经商,或在家务农。

  廊桥技艺一直是口口相传,每一代师傅都是在造桥实践中,带领徒弟掌握绳墨测绘及脚手架、拱架的计算方法。无桥可造,让张昌智的子侄辈很少实践经验,尚无一人可以担任桥梁“主绳”(桥梁建造的主持者)。

  张昌智表示,希望有活干,把廊桥技艺向后人口传身授;也希望地方政府支持在景区、农村建造廊桥,为当地廊桥工匠提供用武之地。“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廊桥技艺一代代传下去,把张氏的名字写在更多桥梁上。桥在,我们就在。”(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