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七旬老人独居凉亭三十年(图)

2015年10月27日 10:57 来源:中国宁波网 参与互动 

志愿者和一个流浪老人的故事

何美蓉和陈阿富聊天。

志愿者和一个流浪老人的故事

陈阿富和志愿者们。

志愿者和一个流浪老人的故事

修整后的凉亭。

  好几个人围在陈阿富身边,问他这些年一个人在这山脚的凉亭里是怎么过来的。他看上去有些不安,炭灰色的双手不知往哪里放才好,唯一能做的就是咧嘴憨笑,露出已经掉了半嘴的牙。

  大家理解他的局促与迟钝。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孤身一人在奉化尚田龚原村东边的童公岭山脚的凉亭,靠捡垃圾为生,一晃已经近30年。

  老人在多年前就已经引起关注。凉亭附近的龚原村村民,曾多次想把他送到救助站。这样,至少冬天到来的时候,老人不会在四面穿风的凉亭里冻得瑟瑟发抖。

  只是这一番好意遭到了拒绝。老人有着孩子一样的倔强。

  眼看又一个冬天近了。10月16日,志愿者何美蓉第三次进山探望陈阿富老人。当天,龚原村组织几个小工,已经着手翻修凉亭,为它砌上挡风的墙。

  “救助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安排”,谈到这样做的初衷,何美蓉解释说:“对再卑微的人,也要有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

  山上凉亭 一呆就是三十年

  位于尚田龚原村东边的童公岭,曾经留下过徐霞客的足迹。宁甬公路尚未开通之前,古道从奉化的尚田,经葛岙,翻过童公岭,进入到宁海的后溪。老人留守的这个凉亭,是行人和村民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歇脚的地方,是很多年前热心人捐资修建的。

  村民们都已记不得老人是哪一天住到凉亭里来的。村民李小苗回忆说,很多年前,有天他进山砍毛竹,发现原本空荡荡的凉亭里铺上了稻草,还放有被褥等物。后来这个人就一直留在这里,从当年的壮年汉变成了现在头发花白的老人。

  村民刚开始也没怎么在意,以为只是暂宿于此。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村民平常都管他叫阿富。

  之前很多人问过他,从哪儿来,家里还有什么人,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老人似乎有着强烈的对抗情绪,只要别人问起,他就摇摇手,转过身去不理。渐渐地,也没人问了。善良的村民无条件地接纳了他。

  又过了很多年,偶有志愿者来看望他,说起往事,老人倒没那么排斥了。几天前,他还说他的老家在姜山,后来又说是茅山,至于为何独自一人住到这里,他只说家里人都去世了,他和哥哥讨饭过来的。不过,从其口音判断,他应该是宁波本地人。

  老人的说法得到了村民的证实。村里有人记得,刚开始几年,在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亭子里曾经住过两男一女,阿富说另外两人是他的哥嫂。再后来,老人说,他哥哥死后就葬在凉亭后面的山里,他要在这里守着。

  村里人的友善也许是他长期居住在此的理由。有村民讲述,当年他可能也曾在其他村子附近住过,但呆的时间都不长。而这里离村庄较远,村民发现后不但没赶他,还挺客气的。如此一来,在别人眼里简陋不堪的亭子,成了他温暖的家。

  拾荒生活 寒酸但有“气节”

  凉亭是用砖头砌成的简单瓦房,没有门,亭子前面长满了杂草。亭子里,一侧堆着稻草,上面铺着一床厚重油腻的棉被,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甫笔下的“布衾多年冷似铁”。老人的“厨房”更加简陋,用石块搭起的灶台上满是灰尘,旧铁锅里剩下的泡饭,已经有了馊味。亭子最深处,堆放着老人捡回来的废品和烧饭用的柴草。

  今年的几次台风,亭子里都进水了,老人的被褥等东西全部被淹,好几天才晒干。

  这么多年,他只干一件事,捡垃圾,这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捡满一个蛇皮袋,卖上点钱。

  老人生活虽然寒酸,却挺有“气节”。村里人说,老人捡垃圾有个习惯,从来不去亭子附近的村子里。凉亭外面是村民的菜地,村民种植的蔬菜、玉米、番薯等东西从来没有少过,他也因此赢得了村民的好感,村民有个红白事,会请他去吃一顿。

  村支书胡孟飞说,虽然他不是本村村民,但这么多年,村里已没拿他当外人看了。几年前,除夕夜,天气很冷,他们还特地给老人送去一条被子,看他蜷缩在冰冷的凉亭角落。很多村民劝他去救助站,村里也想过把他送过去,但老人很倔,不肯离开。

  凉亭里没水没电,距离山脚30米远的溪坑是他的饮水来源。凉亭里没有电灯,也没有备蜡烛。早晨,村民的房子里飘出炊烟,他就知道该出发了,两个编织袋是他随身的必备物件,他要翻过山岭,到宁海一带捡垃圾。晚上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倒头就睡。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餐。

  吃的东西也很简单,基本就是泡饭和盐巴,没有油荤,更没有大鱼大肉。要等到附近村民有喜事的时候,他才有机会开一次荤。

  捡垃圾也有风险,被狗追是常有的事。有次外出捡垃圾,他被一条野狗咬伤腿肚子鲜血淋漓,最后买了瓶红药水涂涂就过去了。

  拒绝养老院 坚持自由的流浪

  9月中旬,奉化热心志愿者何美蓉得知此事,赶在台风杜鹃来临之前,冒雨赶到那个凉亭,想为老人提供一些帮助。不巧的是,老人不在,外出捡垃圾去了。

  几天后,何美蓉再次同志愿者前往,这次他们早晨6点就出发,终于遇着了老人。

  这么多人突然造访,老人看起来戒备。志愿者到凉亭里查看,他寸步不离地跟着,警觉地盯着这些不速之客。

  志愿者们不以为意:对于一个独居深山多年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已经变得既陌生又让人害怕。

  他们的真诚和耐心让老人感觉到了来者的友善。他用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他的名字,陈阿富。陪着来的村民都觉得惊讶,这么多年,他们从来不知道老人居然会写字。

  莼湖新乐养老院院长沈盛川当天也在现场,愿意免费让老人入住养老院,但老人不愿意,坚持住在凉亭。志愿者尊重老人的意愿,凑了600元钱,但老人拒绝资助,把钱扔到了地上。

  那一刻,何美蓉挺受触动。老人那么艰难地活着,用别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固执和坚持,维持着自己吃百家饭的尊严,用自由的流浪和村民的友善装点着苦寂的人生。也许,我们认为的好,并不一定就是他的好,如果他觉得现在的生活更自在更快乐,那为什么不成全他?

  改建凉亭 为他遮风挡雨

  看到凉亭里潮湿的地面,何美蓉想,不如把凉亭改建一番,让老人可以住得稍微舒服些。老人默许了这个提议。志愿者联系了龚原村村支书胡孟飞,他对此也很支持,愿意配合改建凉亭。最后决定,龚原村出力,志愿者出钱,修整凉亭的屋顶和地面,把透风的地方重新砌一遍,为老人遮风挡雨。

  短短半天时间,何美蓉工作室的志愿者们就为老人凑了近6000元钱,足够凉亭翻修的费用。

  他们本想在凉亭前面装个门帘,可以挡挡风,但老人不同意。他的意思是,凉亭不是他自己的房子,没装门帘,行人累了还可以进来坐坐歇歇脚,如果装了门帘,人家就不会进来了。

  如今,凉亭翻修已经完成,亭子前面浇上了水泥,风雨再也不会肆无忌惮地灌进来。何美蓉说,让老人一辈子都住在这个没水没电的凉亭里,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也在想一个万全之策,在老人接受的基础上,给他有一个衣食无忧、安稳幸福的晚年。记者 樊卓婧 程鑫/文

【编辑:尹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