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24道拐设计者“破格”的勋章

2015年12月03日 2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题:24道拐设计者“破格”的勋章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二十四道拐”公路设计者邹岳生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辞世近50年后,还会“破格”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

  这枚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民革中央授权颁发的勋章,3日终于到了邹岳生的后人邹人倜手中。

  “按规定,有三类人可以获得抗战纪念勋章:中共党员、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为抗战做出过突出贡献,现仍在世的民间人士;在国军中担任旅长以上军职的军官。”邹人倜告诉中新社记者,大伯邹岳生并不符合这些条件,却获得了抗战勋章,与“二十四道拐”的特殊意义有关。

  “二十四道拐”全长约四公里,位于贵州省晴隆县。抗日战争期间,这条在倾角约60度的山坡上以S型蜿蜒的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输送前方的咽喉要道。1942年,“二十四道拐”在援华美军和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抢修加固,逐渐成为“史迪威公路”最重要的形象标识。

  这条公路的设计者正是邹岳生。1935年,日本侵华野心越发暴露,国民政府开始加快修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备战。当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科的邹岳生奉命对湘黔、黔滇公路进行勘察、设计、施工。“二十四道拐”就是黔滇公路安南段(1941年后名晴隆)的一条公路。

  “那时修路远比现在艰难,需要设计者亲自到沿线走一遭,而西南地区山高林密,瘴疠弥漫,疟疾横行。”时至今日,邹人倜还记得邹岳生在崇山峻岭中工作时的“行头”:一顶形状有点像钢盔的帽子,一件挡雨的风衣,一个须臾不离身的罗盘,一根下山用的拐杖。“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伯父硬是用双脚踏遍了沿线的高山深涧。”

  除了勘察设计,施工也同样艰难。“二十四道拐”研究专家陈亚林曾说,为支援抗战,修筑这条公路时,晴隆县城所有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自带干粮和简陋的帐篷,能拉能驮的牲口也全部上阵。

  邹岳生的心血没有白费。这条历经10个月修好的公路,在日军切断海上航线后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国际大通道,被誉为“抗战运输生命线”。

  1937年后,邹岳生又连续主持修筑或参与修筑了10余条公路、8条铁路和6个军用机场,其间施工的困苦不计其数。

  邹人倜告诉记者,一次在滇西山间,邹岳生从马背上摔下来,被拖行了十几丈远,遍体鳞伤,险些丧命。可他并未被吓倒,仍然坚持骑马亲临工地,视察施工。修建昆明羊街机场时,没有重型设备,只能用直径约1.8米的大石碾子滚压;水泥这类重要建材也不能保证供应。

  “在面临这么多困难的情况下,大伯仍然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在邹人倜看来,邹岳生主持或参与修筑的这一系列基础工程,对保障抗战援助物资供应,打击日本空军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重大贡献,这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便享有“公路巨子”美誉的人,才能被破格授予抗战纪念勋章。

  1949年,对国民党政权感到失望的邹岳生留在了大陆。1952年,他在“三反”运动中被诬为贪污,虽后来发现纯系子虚乌有,却仍因“态度不端正”被判入狱。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被勒令回江苏原籍接受“监督改造”。

  “那年9月10日,大伯离开了陕西的侄子家,给在上海的儿子发了三封电报之后,就再也不见踪影了。”近50年过去,说起当时没有给孤身一人的邹岳生送行,邹人倜的眼眶仍然有点发红。“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用自己毕生所积累的铁路桥梁修筑经验报效国家,可惜没有办法实现了。”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最终一定会得到肯定和尊重。”邹人倜说,得到这枚纪念勋章,“大伯的在天之灵可以心安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