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闽东乡村百年刺绣手工艺的传承

2016年02月09日 11: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福建宁德2月9日电 题:闽东乡村百年刺绣手工艺的传承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时值农历新春佳节,66岁的刺绣手艺人刘吉春更忙了,他正忙着赶制一批刺绣用品供应节日市场。

  居住于福建福安市溪潭镇芹洋村的刘吉春,是家里祖传第三代的手工刺绣艺人。他与妻子在村中开办了一家刺绣家庭作坊,制作寿序、龙伞、迎神旗等民俗活动类刺绣用品。

  刘吉春从叔叔刘文玉手中传承了家族的刺绣技艺。不过,他做梦也没想到,这项小小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如今竟卖到了东南亚及港台地区。

  步入刘吉春的家庭作坊,只见厅堂墙壁上悬挂着五六面新绣制的绣锦;右厢房内,刘吉春夫妇正对一面迎神旗做些修改。

  中新社记者现场看到,这幅长1.8米、宽0.85米的迎神旗顶部两侧是一幅双龙戏珠图,双龙之间,绣的是一个大大的“杨”字。

  “这样一幅刺绣能卖到1000元(人民币,下同)。”刘吉春说,每逢春节临近,是他最忙的时候,寿序、八仙绣、双喜绣等刺绣生意特别好,一年收入高时能达到10多万元。

  位于溪潭镇西部的芹洋村刺绣业远近闻名。芹洋刺绣以女工为主,从刺绣孩儿的虎头鞋、猫儿鞋、狮子帽等起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芹洋村中设立闽剧团,由于戏衣、冠帽等道具易被虫蛀腐蚀又无处添置,刘吉春的叔叔、剧团琴师刘文玉四处拜师学艺,精研出一整套戏班衣袍刺绣工艺。随后,他招收村中女工,开办刺绣坊。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古装戏剧重返舞台,刘文玉的戏服刺绣生意愈加兴旺。1978年后,全村六成以上的家庭主妇、未嫁女子等皆入刺绣坊学艺,芹洋刺绣业日盛。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里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刺绣的人员日渐萎缩。

  “叔叔去世时,弟弟还很小,我对刺绣很感兴趣,也怕这个手艺的传承断了,就接过来做。”刘吉春称,从36岁学习刺绣图案设计起,他已做了30年。

  如何在传承的同时,又能让村民获得经济效益?刘吉春延续了刘文玉的做法,在家中开办刺绣作坊,自己设计刺绣图案、尺寸以及颜色搭配;手工活则聘请村中女工,利用闲暇时间来完成。

  刘吉春的坚守,守来了“春暖花开”,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刺绣产品不仅畅销闽东,还卖到了浙江、广东、香港、台湾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不少村民还靠着刺绣手艺出外发展,在福建、浙江及广东等地开办20多家刺绣手工店。(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