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贵州崇山峻岭中的“艄公”

2016年02月17日 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探访贵州崇山峻岭中的“艄公”
高铁桥下,王有和搭建的简易“岗亭”。 王庆江 摄
撑船渡江巡视高铁沿线。 王庆江 摄
山路陡峭,王有和要借助钢索和护网才能攀爬上去。 王庆江 摄
山路陡峭,王有和要借助钢索和护网才能攀爬上去。 王庆江 摄

  中新网贵阳2月17日电 题:探访贵州崇山峻岭中的“艄公”

  通讯员 郭红 王庆江 许璇 记者 张伟

  “葡萄结籽排成排,压弯藤腰无人摘……”

  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青山两岸,绿水粼粼。一根竹蒿插入碧波中,荡开一条细纹,搅乱水镜中的叠嶂峰峦,撑蒿王有和随性唱起地山歌回荡在贵州群山深处。

  王有和是贵阳铁路公安处三都车站派出所的一名巡防队员,负责贵广高铁大寨隧道出口49号岗亭责任区的线路治安防控。

  在相对闭塞的中国西南内陆,高铁快速拉近山与海的时空距离,高铁巡防队员是一个陌生而又担当重任的群体。

  冬日里的大山湿气特别重,寒风刺骨。清晨5时30分许,王有和已经起床,剁几筐猪草,干些农活。6时,王有和便准时出门,6时30分前便赶到岗亭,贵广高铁每天的第一趟动车将从这里经过。

  去岗亭,王有和要过一条江,以前还方便,直到施工队撤走时拆除了浮桥。没有桥,巡防员无法到达对岸,王有和就在铁路桥下的山腰处搭起简陋的帐篷。从早到晚,54趟高速列车从头顶的高架桥上呼啸而过,传递着现代文明的强烈气息,与桥下几块岩石当凳子、一个铁锅两个碗的“临时岗亭”形成鲜明对比。

  “工作虽然枯燥,生活也比较艰苦,但关系重大,放松不得!”为到对岸巡线,王有和把家里的木船拉了过来。

  10公里线路,他每天要独自从近80度的石头坡上下几次,在江上摆渡好几个来回,一年365天没有间断,一年四季长袖长裤防带刺的茅草和蚊虫叮咬。

  高铁速度快,任何微小的碰撞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每隔一段时间,王有和就要带着柴刀,借助一根钢索,攀上水泥石壁,去砍断轨道旁生长茂盛的树枝。

  18时48分,夜幕已经降临。由贵阳开往广州的D2819次动车车厢灯光在这里拉出一根长长的线,却又稍纵即逝。

  桥下,漆黑的两山之间,王有和用对讲机向相邻岗亭报告情况,直到听到这一天中最后一趟列车远去才安心的骑上摩托车赶回去“家访”。

  王有和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三都县来术村村主任。说是“家访”,其实是帮独居的空巢老人干干活,陪放假的留守儿童聊聊天。村里的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照顾不到家,王有和便经常走家串户搭把手,顺便开展爱护护路宣传。

  “那一年,我去广东鞋厂打工,坐了7个小时汽车到贵阳,又挤了20多个小时火车到广州,迟了两天老板就不要了,山里人吃尽了没有路的苦!”在王有和的眼里,大山里的乡亲世代耕作穷怕了,如今高铁修到家门口,守好了这条路,山里货能带出去,山外人也能进来,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

  在岗亭里一望、去线路上一看、到村民家一访,一个人动员了一个村,一个村稳定了一段线路。全村老老少少400多人就把这条路当成了自家路,义务监督员越来越多。

  “一根竹蒿东边走,水乡迎得贵人来……”小船悠悠,王有和又撑起小船、唱起山歌,歌声染绿了山野,浪漫了田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