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春走基层:太行山村的社火传承

2016年02月22日 18: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春走基层:太行山村的社火传承
白彪红脸社火演员们化妆准备 李茜 摄
白彪红脸社火表演所用真刀真枪 李茜 摄

  中新网石家庄2月22日电 题:太行山村的社火传承

  作者 李茜

  66岁的李连贵今年春节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首都北京,并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在北京地坛庙会表演当地传统的“白彪红脸社火”,并夺得“金奖”。

  “白彪红脸社火”是李连贵和村里老一辈人坚持保留的大山里的“味道”,能在首都一炮打响,甚至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欢迎,“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李连贵含泪说道。

  李连贵来自河北石家庄井陉矿区的太行山村白彪村。白彪村的红脸社火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一在周边多个村庄轮流演出。参加表演的人员均化妆打扮,穿特定人物服饰并按照固定模式对打表演。其最大的特点是一招一式的表现极具现实击技体现,真刀真枪的表演器具,配合锣鼓器乐,观赏性非常强。

  李连贵如今是白彪村还在登台表演的最年长的人,也是被村里拥戴的十几位白彪红脸社火传承人之一。李连贵所在的家族有近三百年的红脸社火表演史,8岁起他就跟父亲、伯父一起学习基本功,14岁就上台表演,几十年来他收了40多个徒弟。

  李连贵说,白彪红脸社火每一场表演叫做“一盔”,比如“三英战吕布”、“呼延庆打擂”等。据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当地社火最繁荣的时期,那时村里的社火共有“十三盔”,有上百人“下社火”(当地方言,意为“表演社火”)。几乎每家都有社火的服饰和道具。过年的时候,“十三盔”都被各村请了去表演,场面恢宏。

  白彪村村主任宋晓龙是一名“85后”,5年前他当上村主任,看到附近有村子表演社火,而作为当地历史最悠久、表演最传统的白彪村的社火在当时已中断了十几年。作为一个从小看老一辈表演、自己也曾做过社火演员的宋晓龙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于是宋晓龙首先请自己的师父李连贵“出山”,通过李连贵在村里的威望,在村里重组社火表演团队。就连很多在外打工的人也专程赶回来参加表演,其中不乏一些月薪近万元的个体户老板,放下自己的工作,义务演出。

  43岁的温志军如今是村里社火表演队的一员,他说,每年正月社火表演是白彪村一年最热闹的时候。就连物质贫乏的年代,村里人集资也要买社火表演的行头。为了省钱,他还自己打造过表演用的刀和棍。而他所穿的表演武松的衣服,是村里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亲手缝制的。“只有老人才能做出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一想到村民的社火情结还在,宋晓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经过村干部商议决定,由村里出钱重振白彪村社火。但毕竟资金有限,如今资金仍是白彪村社火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有商家提出要赞助,但因为要将社火的名字改成具有商业性质的名称,所以被宋晓龙等人一一拒绝了。

  李连贵说,多少年来,当地人只是因演员的身体素质和年龄调整过演员的动作幅度,但从未更改过表演套路和模式,就连演员的衣服也都保留了最传统的样子,不去迎合人们喜好的变化,“就是为了留住最传统的味道”。

  2015年11月,白彪红脸社火入选石家庄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今年同在北京地坛庙会表演的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支来自山区的市级“非遗”表演团队,白彪村的村民在首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甚至被观众高呼不让退场,这让整个村子都为之振奋。

  如今,白彪红脸社火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到海外表演,是李连贵和他身后的白彪村孩子们的新年愿望,“我要在舞台上一直表演,让外国人看看咱大山里最传统的东西。”(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