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当手机攥在熊孩子手里:逛淘宝家长“被支付”

2016年03月14日 16:2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当手机攥在熊孩子手里:逛淘宝家长“被支付”
 插图 关印

  当手机攥在熊孩子手里

  朵朵3岁了,只要一哭闹,爸爸就立刻掏出手机,孩子很快便会安静下来。手机俨然成了朵朵的“止哭闹神器”,玩着手机的朵朵能自己安安静静待上一两个小时。随着朵朵玩手机次数的增加,爸爸发现,朵朵已经不满足于手机发出的铃声、歌声等各种音效,“没有游戏,不好玩”,她开始赖着爸爸“打游戏”了。

  当孩子拿着手机低头玩弄时,不少家长都是暗吁一口气,窃喜终于找到了带孩子的神器。但是,你知道孩子们拿着手机在干什么吗?

  4岁熊孩子逛淘宝

  看看玩具 家长“被支付”

  4岁的果果爱玩妈妈王女士的手机,聪明的小脑瓜早就熟记了手机的开机密码,只要妈妈把手机放在一旁,她就跑过去,拿起手机输入密码独自玩起来。虽然王女士不赞成女儿总是看手机,认为那样对视力损害大,但遇上果果吵着让大人陪,自己却又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手机是一个停止孩子纠缠的好工具。因此,王女士给了果果相对宽松的玩手机环境,经常会将手机交给孩子,自己就去忙了,她觉得自己的手机里也没有下载太多乱七八糟的游戏,孩子平常也就是翻翻微信,看看视频里的动画片什么的,没什么风险。

  然而有一天,家里突然收到一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套果果最喜欢的HELLOKITTY玩具电话、一个猫头鹰毛绒玩具、一双塑料水晶鞋,还有一套过家家的玩具,总金额183元。拆开包裹的时候,果果一脸的兴奋,可王女士却一头雾水。

  “谁给她买的玩具呢?”翻出包裹箱里的清单一看,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王女士自己的淘宝ID。“我什么时候在淘宝里买过这些东西?怎么一点儿印象都没有?”王女士掏出手机打开淘宝一看,上面写的支付记录是3天前完成的。她忽然想起来,果果自己拿着手机玩的时候,有一次看见她在浏览淘宝页面。把果果拉过来一问,果然是她。

  “我就是把喜欢的玩具点了点啊。”果果不知道,她随意地点了几下,启动了支付宝的小额支付免密码功能。王女士问了客服才知道,支付宝有这样一个功能,只要是购买200元或200元以下的商品,无需支付密码,而这个小额免密支付的功能,是系统自动开启的。王女士赶紧咨询相关人士,在账户信息中点开支付设置,关闭了这个容易“惹麻烦”的小额免密码支付功能。

  7岁熊孩子玩手游

  随便一点 话费被扣

  7岁的天天很爱玩手机游戏,爸爸夏先生也没有多加反对,“我总觉得男孩子多玩玩游戏没坏处,锻炼锻炼反应能力啥的。”可是有一次,当夏先生把手机独自交给天天之后,发现自己被扣了60多块钱的话费。

  “有的游戏玩着玩着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是否要购买金币,比如10块钱话费可以购买100个金币,如果点‘确定’,就直接扣费。”夏先生说,孩子认的字也不多,随便点个确定,话费就被扣掉了,“全是陷阱,真是‘坑爹’啊。”从那以后,夏先生就不敢独自把手机交到天天手中了,要么就是坐在一旁看着儿子玩游戏,看见对话框就赶紧叫停。

  记者也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休闲手游体验,发现这款游戏是通过扣除话费完成交易的,每次10元到30元不等。在交易的过程中,既没有将游戏与手机号码绑定,也没有任何支付密码,随意点击支付,就能购买游戏中的“金币”。此外,还有一些手机网页游戏可以通过收取流量费完成收益,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无意的点击都可能会给家长带来经济损失。

  14岁熊孩子刷朋友圈

  “阅读原文”藏低俗信息

  晚饭过后,已经上初中二年级的小昊坐上沙发,熟练地打开手机、点开微信朋友圈……每天做作业之前,在微信上刷一刷朋友圈,或者和小伙伴们聊上一会儿几乎是他每晚要做的事情。

  “我们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有微信”,对于小学就配备了手机的小昊来说,玩微信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小昊的微信通讯录里有50多位好友,8个微信群。他经常活跃的微信群是他和几个小伙伴用来交流游戏经验而设立的,“有时候可以聊一个小时”。家长林女士对此很无奈,“有时候看着他放着作业不做,摆弄手机,心里这个撮火。”林女士也曾经因此没收过小昊的手机,可她也会被孩子反问:“你们大人不也时时刻刻看微信吗?”每到这时,林女士总被问得无言以对。

  没有更好的办法,林女士只能赔着笑脸,好说歹说让儿子通过了自己的好友请求,互加好友后以便随时掌握他在朋友圈里的活动情况。在小昊的朋友圈里,经常会转发一些文章,以游戏内容居多,林女士也大多是看看标题就过去了。可有一次,她发现儿子转发的一条朋友圈的最下方,按提示点击“阅读原文”几个字,就会自动跳转到另外一个页面,而这个页面的信息十分低俗。拿着手机询问儿子,孩子却一脸的不以为然。

  北京曾经做过小学生微信使用调查,结果显示:90%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都使用微信,平均每个同学有10到50个微信好友,最多有60多个好友。小学高年级学生平均每个人有10到20个微信群,64%的被调查者认为给小学生看的微信公众号不多。

  面对这样的现状,林女士不敢完全拒绝孩子使用微信的要求,“毕竟周围的同学都在用,如果不加入,他就可能会被孤立”,很多家长都面临这样“进退两难”的情况。“可是十几岁的孩子好奇心强,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如果受到不良内容的诱导,很容易‘跑偏’。”林女士很担忧,也只能给儿子规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和聊天对象,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专家支招

  社交软件应该有“守门员”

  宗春山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网络购物、玩手游、开通微信账号、刷朋友圈……这些本是大人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孩子却正在效仿。除了对孩子生理上造成视力、精力等负面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儿童过早进入成人世界,本身就有风险。这种风险更多的是对孩子在心理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宗教信仰的冲击。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是因为他们的右脑思维程度要高于左脑,想象和虚构多于理性和分析。过多接触网络,他们会将虚拟的网络和现实混为一谈,把想象当成事实,久而久之,甚至有引发孩子精神疾病的风险。

  另外,目前国内很多手机社交软件没有“守门员”,注册无需年龄限制,负面信息很容易渗透给孩子。孩子接触了成年世界的信息,却理解不了,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因此,多年来一直呼吁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应当再加上社交软件这一项目,不能抹杀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应该注意的是,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是孩子们群体交往的正常需求,不能简单把孩子与微信隔绝开来,有时越是干预,越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使用微信时,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引导,例如规定使用时间和聊天对象,能为孩子建立起一道“防火墙”,阻隔负面元素和不良信息。

  本报记者 叶晓彦 张楠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