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入棺试死”预演生离死别:感受亲情 放下痛苦

2016年04月06日 13:21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对于死亡,我们大多是忌讳的。但在清明节当天 ,绍兴却有10户人家,去殡仪馆体验葬礼,和家人一起预演生离死别。

  这次“入棺试死”体验活动,是心理咨询师崔柳发起的。

  “许多人对死亡心存恐惧,传统习俗中也有很多的忌讳,使得大家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崔柳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国内目前还缺乏这样的生命教育。

  为了支持这次活动,绍兴市殡仪馆还提供了一具崭新的棺材。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体验里,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

  背景资料

  她为什么组织“入棺试死”

  崔柳是一名女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公益讲课。

  每次讲完课,总会有不少家长围着她诉苦,说孩子如何不听话,抱怨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崔柳就想,能不能让孩子和家长有一次直面死亡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国外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就完成了生命教育,比如让孩子养小动物,动物死了,再给它举办葬礼。”崔柳说,因为国人对死亡的忌讳,这方面的教育我们还很缺乏。

  一个月前,崔柳在她的几个微信群里发起“体验葬礼”的征集,让她有些意外的是,上千人的微信群,只有十户家庭报名参加。

  “平时每次活动,群里都很热烈,但这次没什么人响应,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失落。”她说,这也说明我们对待死亡,还是很忌讳的。

  这也让她下了决心,把体验的日子选在了清明节,显得更有意义。

  ●体验者:田大伯 76岁,三代同堂

  “葬礼”结束被孩子拥抱时

  感受到无法表达的亲情

  参加葬礼体验的十户人家,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祖孙三代。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

  通过现场报名,5个人成为志愿者先后“入棺”,体验葬礼。

  第一个体验的是76岁的田大伯,随他一同而来的有他的子女、读高一的外孙和读初一的孙女。

  田大伯躺进黑布盖着的棺材,从后台被推出来,大厅里播放哀乐,大家一起瞻仰“遗容”,默哀,然后盖上棺材。仪式结束后,棺材又被推到后台。

  现场,不少人失声痛哭。

  田大伯从棺材里起来后,他和亲人互相拥抱,泪流满面。孙女哭着说,以后一定要多花时间陪陪爷爷。

  “当我躺在棺材里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爬出来被两个孩子拥抱时,我感受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亲情,这是一堂多么生动的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田大伯说。

  ●体验者:徐女士 儿女成双,家庭幸福

  躺在棺材里才发现

  这“一生”过得如此平淡

  体验者徐女士,有一个非常爱她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在生活上,她也一直很努力。

  “听到哀乐响起,我被推出来,当时,脑袋一片空白,我不断调整着呼吸,尽量保持平静。”体验者徐女士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她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听到外面点评着自己的生平,她努力地回想此生经历的点滴,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平淡得毫无波澜。

  徐女士说,自己以前对生活有很多不满、焦虑和挣扎,但在那一刻,什么都没有了,“我觉得自己这一生,只是为了生存而生活,为了育儿而育儿,许许多多的责任,压得我活不出自己。”

  她说经过这次体验,让自己觉得,要在有生之年,用善意、感恩的心,让生活更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徐女士体验过程中,她13岁的女儿一直保持着镇定。徐女士忍不住问女儿:“看到妈妈躺在棺木里,伤心吗?”

  女儿镇定地回答:“你认为我应该痛哭流涕才好吗?”

  接着,女儿又悄悄在她耳边轻轻说了句话:“其实我把一滴眼泪硬生生逼回去了。”

  徐女士笑了,“这就够了。”

  ●体验者:沈女士 单亲妈妈,多年积蓄被人骗走

  这次体验以后

  把痛苦和愤怒放下了

  在两小时的体验过程中,情绪最激烈的是一名15岁的女孩。当她看到妈妈躺在棺木中时,突然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女孩父母多年前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长大,“当我突然想到,妈妈真的要离开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我该怎么办?”

  40岁的沈女士,也是一名单亲妈妈。她说,在参加这个活动前,自己辛苦十多年赚的160万元被人骗走,心情沮丧到极点。加上离了婚,很多时候,她生活在愤怒和痛苦里。

  所以,她带着女儿参加了这次体验。当她从棺木里出来时,女儿突然跪下了,哭着说:“妈妈,如果没有了你,我什么都没了。”

  沈女士说,这次体验以后,她把痛苦和愤怒放下了,“有时我们对困难看得太重,对名利看得太重,其实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而不是被名利牵着走。”

  通讯员 钱峰 本报记者 史春波

【编辑:尹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