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歌与西藏:一位进藏干部12年的坚守

2016年04月10日 17: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拉萨4月10日电 题:诗歌与西藏:一位进藏干部12年的坚守

  作者 陈韬彬

  “大学时曾因诗风俊朗,被学弟学妹们私下称‘萱哥’,到西藏后,我就把笔名改成‘萱歌’。因为我爱西藏,愿意歌唱西藏。”谈起《雪域萱歌》微信平台的由来,刘萱如是说。

  12年前,在中年现世安稳与“诗和远方”之间,在国务院新闻办工作的刘萱选择了后者——援藏。她先后两次援藏,2013年又主动申请调藏。她说:“西藏就是我的远方,我愿做西藏人,为她守候。”

  而《雪域萱歌》就是刘萱献给向往西藏的人们的最好礼物。

  2015年3月,《雪域萱歌》主打栏目——“雪域读诗”在拉萨诞生,这也是西藏乃至藏区微信公众号中唯一的读诗栏目。

  “现在很多介绍西藏的书籍文章,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晦涩难懂。很多资深文化人、艺术家给我建议,要把西藏真正的东西用更好的方式、更深入地介绍给外界。”刘萱最终选择诗歌这种形式,与大家一起“触摸西藏的灵魂和温度”。

  “一年来我们发现,心中有‘诗和远方’的人越来越多,读诗嘉宾都是志愿者,中国各地都有。”她说道。

  谈起远方,刘萱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当年大学毕业,她在嘉陵江边拍的一张照片上的题字就是“去远方”。

  2004年,中央机关单位第四批援藏干部启动,刘萱心动了。

  “当时,我并不具备援藏条件,毕竟40多岁了。儿子12岁,也需要妈妈。”刘萱说:“2001年第一次到西藏,我一下子就染上西藏情结。”

  刘萱是文革恢复高考后较早的一批大学生,她说她们那一代人对工作有着理想主义信念,当时作文里常写的一句话“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但身边的亲朋都劝道:“你疯了吗?”

  “一个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有前途。”正是挚友的一句话让刘萱铁了心。

  西藏的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入藏第一个冬天,由于缺氧、睡不着觉,让刘萱倍感寂寞,特别地想家,想儿子。她清晰地记得,当时机场送别,儿子一句话都没说。后来她在诗中写道:“在离别时的沉默,让我的心冻结了一块阳光再也不能到达的地方,这沉默也许会成为我无尽的思念与疼痛的雪线”。

  刘萱擅长外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任职西藏自治区新闻办副主任期间,她以诗人的激情、敬业和担当,影响了很多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包括2008年拉萨“3·14”事件,筹建尼泊尔第一家中国书店等,探索、塑造了一个充满自信的、真实的中国西藏国际形象。

  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刘萱连续主持15场新闻发布会,堪称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新闻发布会。那段时间,她常常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奥运圣火登顶那一刻,她与珠峰大本营新闻中心的中外记者们激动难抑,即兴赋诗:“啊,圣火,穿越百年心灵的高度,此刻,我正在珠峰脚下,黎明正在升起,我和你一样神圣而感动!”

  然而,终于熬到奥运开幕,长期劳累的她却突发急性阑尾炎穿孔,险与死神擦肩。

  “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出于公心,就不会‘犯错’。”她说,西藏的经历让她慢慢从一个“小我”走向“大我”。

  2013年,返回北京工作的刘萱主动申请调藏。“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精神高地,西藏就是我的精神高地。”这次,她从一名中央机关干部成为一名真正的西藏地方干部——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

  “从下往上走是成长,从上往下走也叫成长,而且是更好的成长。”梳理西藏这些年对自己的影响,刘萱这样总结道。

  在她看来,援藏,心还是悬着的;调进西藏,心才更踏实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