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方多城又现“踏浪看海” “逢雨必涝”为何久治不愈

2016年06月03日 17: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福建周宁遭暴雨袭击 民众忙自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吕春荣)抓鱼,划船,看海……随着汛期的来临,近期,南方多个城市再度上演街头“踏浪看海”。为何一场暴雨就能让一座城市“瘫痪”?为何“年年治涝,年年涝”?“城市看海”再现,中国城市的“面子”与“里子”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话题。 

资料图:6月1日,武汉市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据当地水务部门消息称,降雨中心位于江南地段,其中洪山、光谷地段降雨量达97-115毫米左右,全市20处地段出现渍水,多处道路被淹,不少轿车被困。图为市民骑着电动车水中前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畅 摄
资料图:6月1日,武汉市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据当地水务部门消息称,降雨中心位于江南地段,其中洪山、光谷地段降雨量达97-115毫米左右,全市20处地段出现渍水,多处道路被淹,不少轿车被困。图为市民骑着电动车水中前行。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大雨袭城:南方多城现严重内涝

  5月31日起,南方入汛来第16轮强降雨袭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雨势最猛。随着强降雨的到来,城市涝情连连不断,南方多个城市先后开启“看海”模式。

  6月1日早晨,湖北多地迎来强降雨,省会武汉遭遇了一场今年最强暴雨,城区数十处地段出现严重内涝,网友上传的“来武汉看海”照片在网络热传。

  近期,“城市看海”不仅出现在武汉,南昌、九江、重庆等地也纷纷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

  近年来,“城市看海”并不是新鲜话题,每逢夏季,从南至北,中国许多城市都要轮番经历这样特别的“雨”考。2010年,广州发生“5.7”特大暴雨,当时一周降雨量冲破百年纪录,广州全城“水漫金山”,中心城区118处地段显现内涝水浸,其中44处严重水浸。

  2012年7月,北京的一场全城内涝更是引发全国聚焦。当月21日至22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曾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难,北京市内更是遭遇严重内涝。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张家团去年6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介绍,“2012、2013、2014这三年我们有一个统计,平均每年100多个城市受到外洪内涝的威胁,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这里边就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

资料图:6月2日,江西南昌遭受持续暴雨袭击,城区严重内涝,汽车通过积水处犹如开船。刘占昆 摄
资料图:6月2日,江西南昌遭受持续暴雨袭击,城区严重内涝,汽车通过积水处犹如开船。刘占昆 摄

  年年治涝,年年涝的“怪圈”难除

  在武汉此次严重内涝期间,该市市长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的相关新闻也备受媒体关注。有媒体评论称,市民“看海”,市长不能止于发怒。

  近年来,针对城市内涝,包括武汉在内,中国多地重拳出击治理城市内涝,但年年治涝、年年涝的“怪圈”似乎一直存在。

  记者检索发现,早在2013年,武汉就曾部署推进“排水建设三年攻坚计划”,投资129.85亿元,新改扩建排水泵站25座,新建排水管网400公里,新改建排水港渠33条,完善17个排水系统,优先解决群众关心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水源地、易渍水区域等突出问题。

  在近期同样发生严重内涝的南昌,据媒体报道,早从2003年开始,南昌投入20亿元资金,综合改造5大排水系统,实施12大工程30多个子项目。

  年年涝,连连涝,逢雨必涝”的城市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长期研究城市问题,曾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的魏后凯对中新网记者说,中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是最大的问题。

  “过去在中国城市建设上,城市管理者重建设、轻管理,重地面、轻地下。整个地下管网建设没有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小城镇,更是没有建设地下管网。地下管网没有建立起来,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就显得相当薄弱。”魏后凯说。

  除了地下管网,地面建设不合理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此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分院副院长孔彦鸿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内涝问题也和当前城市建造太快、大量硬化面积增长等有直接关系。

  “城市地上大范围的硬化面积飞速扩大,注重地上建造,而地下的设施建造却没有跟上,许多地面透水渠道都被挡住了。”孔彦鸿说。

  有评论称,要告别“城市看海”,城市建设必须回到责任与科学。实际上,许多城市不是没有提升排水能力,但是城市扩张过快,超出其承载能力,而且不少地段建设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来,不断产生新的内涝隐患点。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焦胜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政府治涝首先要做好的便是摸查工作,摸清地下管网情况以及城市基本的蓄水能力,之后,再进行相关的系统性规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长规划、对症下药。

资料图:6月1日,车辆在江西九江市街头积水路段勇往直前。当天,江西九江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城区部分路段积水严重,交通受阻。据介绍,自6月1日起,中国南方迎来了入汛以来第16轮强降雨过程。目前,强降雨最强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浙江等6省有暴雨。胡国林 摄
资料图:6月1日,车辆在江西九江市街头积水路段勇往直前。当天,江西九江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城区部分路段积水严重,交通受阻。据介绍,自6月1日起,中国南方迎来了入汛以来第16轮强降雨过程。目前,强降雨最强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浙江等6省有暴雨。胡国林 摄

  城市如何告别“逢雨必涝”?

  城市“看海”现象频发,到底该如何破解?当前,“海绵城市”的概念,正走入中国城市治涝的视野。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魏后凯认为,建设“海绵城市”确实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治涝是系统性的工程,关键在于建设好城市的地下管网,再者也在于加强政府的相关管理,其次,也可以使用一些最新的技术手段及建设模式。

  诚然,“海绵城市”也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有评论称,一些城市,抓住“海绵城市”就以为找到包治百病的药方,却不考虑有无径流通道,一哄而上建设,结果事与愿违。教训在前,城市管理者必当汲取,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思维,改变以往末端治理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

  也有观点认为,内涝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城市规划、国土、水务等各个部门配合协同,然而,现实的很多情况则是“九龙治水”,各管各摊,根本治涝,需要科学规划、更需一个城市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完)

【编辑:卢岩】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