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杨雷雷丢准考证”不能止于辟谣

2016年06月06日 16:0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来论

  高考在即,诈骗信息也搭上高考“顺风车”。连续丢了几年准考证的白娅倩刚被“辟”下台,今年一个叫杨雷雷的“粗心”考生接棒登场。不过,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都是虚假信息,捡准考证的“好心人”发布的联系电话很可能是吸费电话,存在风险。

  走了“白娅倩”,来了“杨雷雷”,再次见证了谣言的强大“生命力”。令人气馁的是,“杨雷雷丢准考证”的谣言一诞生,就有官方媒体和网络机构出面辟谣,之后各地公安机关及广大网友纷纷加入辟谣队伍,但最近几天这则谣言还是在各地刷屏。不难设想,明年高考期间,估计又会出现“张雷雷”、“李雷雷”在全国各地“丢失”准考证。

  问题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谣言的终止,还应让谣言制造者付出代价。《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拘留和罚款。同时,若谣言达到“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程度,则涉嫌寻衅滋事罪;若造谣者以骗钱为目的,则涉嫌诈骗罪。

  从目前信息看,尽管“杨雷雷丢准考证”的谣言很难被证实涉嫌犯罪,但至少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因此,公安机关在辟谣和提醒的同时,还应加大打击力度,主动出击,使造谣者付出应付的代价。只有揪出“杨雷雷”背后的人,才能消灭“杨雷雷”。

  谣言止于智者、止于真相,更止于法治。万众瞩目的高考来了,骗子们也想“浑水摸鱼”,这个时候,法律须“亮出牙齿”。

  □陈广江(媒体人)

【编辑:尹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