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专家建言:青海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应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

2016年07月18日 2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西宁7月18日电 (孙睿)“走迁移——聚集型城乡一体新型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加快推进青海三江源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苏海红在18日下午举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学术会议上如是说。

  苏海红认为,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三江源区以其生态效益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外溢性备受世人瞩目,其绿色发展关系到青海自身发展,也关系着全国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城镇化不仅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精准脱贫的主要内容,是提升三江源区绿色发展活力的突破口,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的主要内容之一。

  会上,苏海红分析了如何促进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正耦合”效应,比如以资源合理配置,通过融绿色化和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人口集聚度提高的城乡一体化城镇道路等方式方法。

  苏海红介绍,在三江源区的实践探索方面,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产业来解决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同时积极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来强化社会管理与服务;依据生态系统修复成本、限制发展机会和发展权等因素,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进行生态补偿。

  “但海拔高、地广人稀、生态保护建设任务繁重、产业支撑能力弱、多民族聚居等区情决定了三江源区城镇化仍面临特殊制约因素。”苏海红说,为此,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三江源区应通过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走迁移——聚集型城乡一体新型生态城镇的发展路子。这样有利于发挥生态环境修复、重建和城镇化耦合的正效应。同时推进三江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三江源区经济增长和绿色集聚基地。依托生态旅游业发展,促进资源的梯次开发、重复利用和废物的低度甚至是零排放,为培育源区内相关绿色产业链奠定基础。

  当日下午,来自青海省内外的60名专家、学者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就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