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心理“修复”获“心”生

2016年07月26日 1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7月25日,位于河北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正在接受心理危机干预。该中心为他们提供包括角色扮演、沙盘游戏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眼动脱敏、放松训练、悟谈技术等治疗项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该中心院长马文有表示,灾难给他们带来了生命财产以外的心理创伤,这种伤害更隐蔽、更持久,更需要理解和关注,全社会应从长远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持续的、专业的干预。据了解,唐山大地震40年来,约有400名患者在这里陆续进行治疗。图为正在工作的马文有(右)。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中新社唐山7月26日电 题: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心理“修复”获“心”生

  作者 鲁达 白云水 胡向明

  53岁的白玉明向心理医生马文有缓缓讲述着一个困扰他多年的梦魇:夜半时分,一列长长的火车从头顶呼啸而过,伴随着疯狂刺耳的汽笛声,每次被恐惧的恶梦惊醒后不敢入眠。看着眼前这个事业有成、乐观“健康”的中年人,马文有试图抚平他曾经鲜为人知的“隐痛”。

  白玉明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当时被砸成颅骨损伤。在长久的昏迷中,耳边总是隐约响着火车汽笛的鸣叫声和车轮与铁轨刺耳的摩擦声。昏迷苏醒后,他不知道发生了大地震,也不知道母亲遇难了。在他家附近的铁路线上,火车正在向唐山紧急运送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废墟,24.2万人遇难。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家庭解体。

  白玉明告诉中新社记者:“大地震后,父亲带着一家老小渡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我们身上的伤口愈合了,但是,童年时这个奇怪的声音困扰了我多年。”

  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北开滦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马文有看来,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率是22.17%,而正常人群患病率是8%左右。近年来,约有400名患者陆续来该中心接受治疗,这其中,白玉明的情况并不算严重。

  “灾难不仅给幸存者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损失,也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创伤。这种伤害更隐蔽、更持久,更需要被理解和关注。及时的早期干预更有利于人的心理修复。”马文有介绍。由于1976年的医疗条件有限,震后专业的心理救援缺失,很多幸存者留下了心理上的“隐患”。

  据河北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提供材料显示,美国“911”事件已过去9年,目前,纽约市仍有60%的居民每个月至少有几次会回想起“911”当天上午发生的悲剧。在这60%的居民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存在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而另一国际案例“马航失联事件”心理专家曾表示,最好的心理干预就是陪伴。

  马文有日前接诊了一位患者,她是唐山大地震孤儿,40年来,长期失眠、焦虑。由于时常想起大地震的情景,最近患上了高血压。她从未接受过心理治疗,恐惧被压抑了40年,“我只想说、只想哭”。她至今未婚,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主人公所说的一样:“我要是花红柳绿地活着,就更对不起逝去的亲人了。”

  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振剑,曾随心理救援小分队赴四川抗震救灾,目睹了幸存者恐慌、回避、行为紊乱等灾后心理反应。“一位教师面对学生遇难倍感思念和愧疚,喝酒麻痹自己;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反复念叨着‘真不该让儿子回来看我’。”

  于振剑介绍,人经历过大的创伤后,容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甲亢、内分泌性等心身疾病以及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严重影响人的健康。

  可喜的是,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和专家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内得到了空前关注,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而且越来越规范。

  在心理咨询室,白玉明正在接受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包括角色扮演、沙盘游戏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眼动脱敏、放松训练等项目。该中心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从事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医院之一。

  当日,走出心理咨询室,白玉明沿着医院门口那条幽深曲折的小巷,回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生活还是要继续,只是每年的这几天还会午夜梦回。”他感慨的语气中,有伤感,也有坚强。(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