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亲职教育改变“问题少年”父子 两人曾势同水火

2016年08月16日 04:16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 

  曾经

  少年参与盗窃 父欲断绝关系

  如今

  少年回归正途 父子重归于好

  / 编者按 /

  13岁金川少年小武泼汽油烧伤23岁女老师,当场抢走其手机;13岁宜宾少年小易,21天撬车130余辆……近日来,成都商报关于两个13岁少年涉嫌犯罪的新闻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特别是涉恶性刑事案件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门槛,以便有效打击犯罪。诚然,目前已有个别国家立法降低刑事追究的年龄。然而,追究刑责易,消除犯罪难。比降低年龄更重要的,是找到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

  “每一个坏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称职的父母。”成都商报记者试图寻找这个答案时,这几乎是所有专家给出的回答。下面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熊孩子”的蜕变,不如说是他父母在蜕变——终于承担起父母应尽的家庭教育之责。

  名词解释

  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是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主要是针对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亲职教育运用多重角色,透过亲情交流,试图使父母与子女彼此沟通和了解,消除代沟。

  锦江区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科科长陈乔乔介绍,“最近三年在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调查中发现,他们中的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有父母婚姻破裂、父母教育缺位等问题,开展这种教育正是要修复这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去年他们联合“云公益”开展了强制亲职教育,对7个家庭进行了系统培训,其中3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取得明显改善。

  最近几天,老卢逢人便要说说自己的新发型,这是儿子卢丞的最新“力作”——认识他们的人都难以想象:一年前,这对父子闹到了要相互断绝父子关系的地步。

  和泼汽油烧伤陌生女教师的小武相比,少年卢丞同样有着一段不光彩的经历:2015年,他因参与一起盗窃案被抓获,锦江区检察院原本打算附条件不起诉:一是将卢丞交给公益组织接受“附条件帮扶教育”,并接受相关考核,如果不达标将收监;二是他的父母将接受强制亲职教育,进行系统培训,学会如何和儿子相处,担起家庭教育责任,帮助儿子回归正道。

  这原本是为了保护未成人的一种特殊关怀,然而,大家没想到的是,卢家父子却“不领情”:老卢对儿子失望透顶,宁愿断绝父子关系也要让儿子坐牢;儿子也一脸不在乎,表示宁愿坐牢也不回这个家。

  父子之间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孩子离家参与盗窃

  父亲欲断绝父子关系

  从老家到成都后,卢丞的生活是单调的,初一还没念完就辍学在家,公园成了他唯一消遣的地方,老卢和老婆每天忙着工地上的事情,也没时间搭理儿子。在他眼中,儿子就是一棍子打不出个屁的“闷葫芦”。在邻居看来,这个一米八的帅小伙还是一脸朝气,老卢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也只是“树大无用”。

  和父亲的每一次对话,总是在一阵咆哮之后结束,2015年,时年16岁的卢丞离家出走,待两个多月后再次和家里取得联系时,他已经犯事了。离家出走期间,卢丞靠在火锅店和餐馆洗碗为生,期间结识了一些朋友,最后参与了一起盗窃案,他负责把风分到100元“辛苦费”,但钱还没揣稳就东窗事发,他被公安机关抓获。

  老实本分的老卢得知这个消息,勃然大怒,恨不得和儿子断绝父子关系。由于卢丞符合“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锦江区检察院准备给他一个6~12个月的考察期,并在此期间邀请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对卢丞和他的家人进行亲职沟通和心理疏导,利用专业的社会资源对未成年人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关系的修复。

  “这是成都检察机关与公益组织合作的首起强制亲职教育,但差点就黄了。”杨玲是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一名社工,据她回忆,对于这个修复计划,卢丞父子俩一开始都拒绝了。首先是老卢非常抗拒,表示“宁愿断绝父子关系,也要让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坐牢”,卢丞也直言,“宁愿坐牢,也不要回到这个家”。

  杨玲说,父子俩在办公室时,正好一位香港过来交流经验的社工专家也在,专家支开了父亲,和孩子在一起交流了40多分钟,卢丞呈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亲职教育期间

  父亲首次发现儿子梦想

  在与老卢的交谈中,卢丞不仅一无是处,并且是一个智力可能都存在问题的孩子。不过,在公益组织社工对卢丞进行智力测试和一些实践过后发现,卢丞并不是其父所说的那样。卢丞在记录他的“观察日记”中提到,自己喜欢蔬菜和水果,平时最喜欢进菜市场,梦想是当一名厨师。杨玲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是连他父亲也诧异的地方,他还从没听到过儿子的这个想法。”

  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介绍,一开始针对卢丞的课程主要涉及60%的自我挑战项目,其中包括对他守时、自控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估,另外30%主要是让他自愿选择担当义工等任务,最后10%是考核他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只有当他考核分数在85分以上才能免除惩罚。”傅艳说,考核过程中他们也很慎重,评价分数来自多方评价。

  杨玲提到,卢丞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每次挑战都认真完成,有一次他在杨玲陪伴下来到一家私房菜应聘,最后因文化水平的原因,他选择了其他工作。“那个地方豪华了点,感觉自己不符合要求”。卢丞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杨玲,在后来的求职过程中,他选择了美容美发行业。有一次,一名顾客告诉他自己的钥匙掉在二楼家里,想找他帮忙,卢丞当即同意,通过阳台翻到其家中取出了钥匙,“他很感激,而我也非常高兴”。卢丞将整个过程反馈给了社工。2015年4月到2016年1月的考察期间,他最终拿到了95分,通过了测评。

  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80%的责任在他父亲身上

  相对于卢丞的表现,老卢在加入锦江区检察院联合“云公益”的强制亲职教育后,前几轮表现有些欠佳。在针对父母的五轮培训中,老卢被分配到一个8人小组中。在梳理老卢的基本情况时,心理咨询师发现,老卢的孤儿身份让其性格受到了很大影响,封闭、暴力、控制欲还很强。“其实他也是想维系自己的家庭。”杨玲说,心理咨询师分析,卢丞走上犯罪道路,80%的责任都在他的父亲身上。

  沙盘游戏是小组成员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成员按自己的设计在沙盘上摆放玩具,“如果性格较要强,摆放时就可能按自己意愿来设置,不顾及别人设置的东西。”杨玲说,比如有的人会在沙盘中间放一个碍眼的玩具,破坏整个沙盘的美观,老卢在沙盘游戏中就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一次情景模拟中,老卢扮演一位父亲,小组一名女士扮演女儿,“女儿”从老卢口袋中顺走了100元钱,这时老卢要对“女儿”进行说服教育,说着说着老卢就开始大发雷霆,最后指着“女儿”吼道,“你给我滚出去,再也不要回来了”。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老卢。“这就是他平时的一种教育方式,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杨玲说,他当时停顿了一下,进行了反思。

  培训结束后,老卢在感言中提到,“原来我的生活中只有家庭,一切都是为了家,现在知道了处在社会当中,还应当遵循社会秩序,更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杨玲说,卢丞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教育专家:

  父母不改变

  孩子易走上“雷区”

  ■ 成人和孩子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要孩子实现转变,首先他要被尊重,其中要和父母达成共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后在整个过程中要被认可和激励。

  ■ “孩子只是一个果实,变好变坏和周围的土壤、空气、水果品种等都有关系。因此,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和整个家庭的教育分不开。”

  “孩子只是一个果实,变好变坏和周围的土壤、空气、水果品种等都有关系。因此,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和整个家庭的教育分不开。”傅艳表示,亲职教育主要是针对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她坦言成人和孩子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要孩子实现转变,首先要被尊重,其中要和父母达成共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后在整个过程中要被认可和激励。

  傅艳表示,她接触到的很多家长打着文化程度低、不会照顾孩子的旗号来放弃教育,“其实这和文化程度没关系,主要是意愿和成熟度”。她说,很多家长自己心智不成熟,保持一种情绪化的状态,不断的冲突、赌气,最后放弃,他们是孩子走上雷区的始作俑者。

  郑州心理健康管理协会秘书长、心理咨询师冀未来表示,一个孩子如果能用残忍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主要是他也曾这样被别人对待过,可能是被打骂、被忽略等。成都商报昨日报道的两个13岁少年的犯罪经历,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同样是13岁的孩子,同样是在父母感情破裂或家庭出现变故后处于放任状态,同样是被身边大孩子打骂、教唆带坏。“家长应该让孩子收获爱,而不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买单,社会也应该伸出关爱之手,包容他们。”冀未来说。

  锦江区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科科长陈乔乔表示,去年他们就联合“云公益”开展了强制亲职教育,在社工、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专家团队的合作下,对7个家庭进行了系统培训,其中有3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取得了明显改善。“今年还将对4个家庭进行系统培训。”她表示,未成年人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根源,如果不去改变这些根源背后的环境,那么这些涉案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的几率会很高。

  “最近三年在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的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陈乔乔说,其中有父母婚姻破裂、父母溺爱、父母教育缺位等问题,而开展强制亲职教育正是要修复这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解决这些孩子背后的问题。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文中父子系化名)

【编辑:于晓】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