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一家实体书店的“晓风残月”事

2016年09月07日 17: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一家实体书店的“晓风残月”事
陷入经营困境的晓风书屋。 林春茵 摄
晓风书屋关门消息引来诸多爱书人关注,一时客满。 林春茵 摄
晓风书屋关门消息引来诸多爱书人关注,一时客满。 林春茵 摄

  中新网福州9月7日电 (林春茵)“晓风还是要做自己,但也要转型了。”福州晓风书屋店员蔡文强一边点书一边对中新网记者如是说,这更像是在说服他自己。

  晓风书屋是福建知名民营实体书店,创办于1987年,鼎盛时期在有漳州、厦门和福州19家门店。“晓风”品味独到,专攻人文学术书籍,吸引在福州偷得半日闲的梁文道选择前往看书,余光中、周国平等大家到店签名售书的盛况更是至今令圈内难忘。

  在实体书店倒闭潮中,晓风书屋步履艰难。作为福建的“文化地标”,几乎每一间“晓风”的退出都引发舆论关注,甚至成为当地文化事件。各地“晓风”逐步退出后,硕果仅存的晓风屏山站在爱书人群体、媒体关注中屡屡度过难关。

  刚刚过去的一个星期里,福州唯一的晓风门店再度传出关门消息。老蔡和其他两位店员为“本想悄悄离去”的“晓风”打包书籍,被眼尖的书友发现,一时引发媒体喧哗。

  记者连日探访晓风书屋屏山店发现,阁楼上的学术书籍柜已经搬空,但其仍在正常营业。多位书友闻讯蜂拥而至,一度出现排队购书的小暖流。

  蔡文强擎着一个寿山石印章,一一为书友们在书本上印上“晓风书屋”字样。“这枚印是书友送的,每一间晓风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印章,都是书友送的。”在这间店里做店员超过10年的老蔡说。

顾客等待店员蔡文强盖上“晓风书屋”印鉴。 林春茵 摄
顾客等待店员蔡文强盖上“晓风书屋”印鉴。 林春茵 摄

  晓风屏山店只有三名店员,创始人许志强2009年去往北京。在一些书友眼中,蔡文强是“摆着一张臭脸的老蔡”,有人甚至将晓风的关店危机部分归因于他的不善言辞和不假笑颜。

  用一把已经缺口的小刀为书友新书开封膜的店员张伯说,小刀用了10来年,这回估计是真用不上了。他已经联系好了下一份工作,“跟书没关系,书店不好做”。

  也有媒体归因于核心要人的缺席。如何转型,许志强并不陌生,他正在北京世贸天阶北楼成功经营一家上千平米的复合型书店。但小众书店如何在转型的同时“做自己”,却成为尚待解决的难题。

  3日,远在北京的晓风书屋创始人许志强赶回福州前,在电话中向中新网记者表示,“晓风无法悄悄离开,关门消息传出的同时,各界的挽留电话也将我电话打爆,书店将继续开下去。”

  踌躇数日,博弈多方,6日晚间,许志强向中新网记者确认,“得益于各界关心和实质性的帮助”,晓风书屋屏山店将继续开张,继续保持图书结构和书店经营风格;不久,将在福州大学校区开设一间复合业态“年轻化”的新“晓风”。

  “这间书店离开屏山圈的读者群,就不将成为‘晓风屏山店’了,他如果留下,格调和图书结构都不会变。”许志强如此评价小众书店和读者的共生关系。

  在6日上午举行的一个小型媒体见面会上,许志强和老蔡都没有提及,晓风屏山店从今年4月起持续亏损至今。业态和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家为情怀保留的书店造血功能从何而来?

  事实上,国家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持续强化。福建也于2015年设立“福建省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福州、厦门、宁德等地已经发放。但也有业者提出,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小众书店因面积过小而不达扶持标准,扶持政策还需细化。

  在许志强看来,真正的威胁来自已经改变的民众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电子书魅力逼近纸质书。

店员蔡文强说,每一间晓风都有一枚个性印章,都是读者所赠。书屋创始人许志强认为,晓风可以多样化,多种定位都没关系。 林春茵 摄
店员蔡文强说,每一间晓风都有一枚个性印章,都是读者所赠。书屋创始人许志强认为,晓风可以多样化,多种定位都没关系。 林春茵 摄

  第一家晓风书屋在漳州开张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社会思潮澎湃之时。“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做‘思想’,而不是做‘商业’。”许志强说,近年来,因为房地产商提供低成本的房租条件,政府给予补贴,使得实体书店出现重新复苏的假象,“但这并不符合商业逻辑。如果不卖好书,书店再多都没用。”

  晓风书屋屏山店一时无虞,但尘埃尚未落地。许志强透露,这家书店因店面条件限制,无法改造以转型,目前正在与新华书店和服装设计品牌接洽,或增加图书种类及新的经营业态。

  在晓风书屋里,一位光顾晓风近20年的余姓律师在正在打包清场的学术书堆里淘到一本绝版书,又慷慨转让给另一位爱书人。“我从入行时就在晓风看书,当作工作闲暇的休息,在这里,人和书的故事天天发生。”他说。

  老蔡为这本绝版书盖上印章。记者注意到,书友一般要求改在封二,老蔡则习惯地把印章盖在封底。如果没有“逆流而上”,这家小书店本来做派低调,一如封底不为人注意的印章。(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