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账两成 温州一医院保安和小偷“猫鼠同盟”

2016年10月19日 10:18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温州这家三甲医院里,小偷周某刚刚偷得一部苹果手机。他随手将100元钱卷成团,扔到医院保安汤某脚边。

  周某没有停留,埋头挤出人群,汤某捡起钱,揣进口袋。

  今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下称温医附一院保健中心)多次上演。猫鼠之间,以这样的方式结成了同盟。

  上周,这个包括两名保安、5名小偷在内的盗窃团伙被温州警方摧毁。

  警方

  调查

  便衣警察惊讶地发现

  保安和小偷有说有笑

  温医附一院保健中心位于老院区,来这里的患者大多是挂专家门诊。狭小的空间、拥挤的人群,正是小偷喜欢的作案环境。

  自去年底以来,温州警方发现,温医附一院保健中心的盗窃案件猛增。

  “每个月都会接到两三起报案,根据我们的经验,实际案发数量大概是报警数的10倍左右。”温州市便衣侦查支队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张秋林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受害者多为女性,被偷的除了手机等贵重物品,还有看病的救命钱,影响非常恶劣。

  今年6月,温州警方对温医附一院保健中心展开了重点调查。

  调查中,便衣惊讶地发现,一些形迹可疑的“熟面孔”在遇到医院保安时,不但不躲避,还常常会有眼神交流、打招呼,有时甚至还会聊上几句。

  “小偷偷到哪,保安也跟到哪,但绝不会去阻止。”张秋林说,“我们判断,保安和小偷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小偷

  交代

  作案前会和保安“使眼色”

  赃款保安要抽头两成

  在进一步的侦查中,警方通过技术手段,证实了保安和小偷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某些特殊时期,保安还会提醒小偷:最近风声紧,注意控制一下。

  经过一系列侦查,温州警方初步撑握了该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和作案规律。

  从9月初至10月13日,该团伙的7名成员悉数落网,目前已查实的涉案金额约2万元。

  这些人中,5人是小偷,2人为温医附一院保健中心的保安队长李某、保安汤某。

  这个盗窃团伙成员有时集体出动,有时单兵作案。他们多选择上午或中午,医院开门人多拥挤时段伺机扒窃,每天作案三四次。作案前,小偷与保安会通过眼神“打招呼”,保安“心照不宣”地提供帮助。

  “我们经常打电话,还经常请他们吃饭,送他们香烟。”这些小偷交代说,有时作案后,李某还会主动打电话过来要求分赃。

  按照双方约定,赃款李某要抽头两成。

  保安

  自述

  曾经是个称职的保安

  如今后悔已晚

  李某今年50岁,湖北荆州人。案发前,他已是保健中心的保安队长。

  我十多年前就进入温医附一院工作,也曾经是个称职的保安,多次亲手抓获小偷,送到派出所。

  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小偷)中有人拿到了我的电话号码,经常打给我,说要请我吃饭,我都是拒绝的。

  去年12月的一天,周某(小偷团伙头目)突然来到保健中心监控室找我,塞给我一条价值200元左右的香烟,我想还给他,他扭头就走。

  当时,我把香烟丢到了垃圾桶里。

  后来,他们经常过来,送些香烟、礼物之类的。有一次,他们拿了200块钱,丢在沙发上就离开了,那天我把钱放进了口袋。

  从此之后,只要我值班,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42岁的汤某是李某的老乡。他说,今年2月的一天,他在医院巡逻,碰到周某迎面而来,手里捏着一张百元钞票,当着他的面揉成一团,扔到了他脚边。

  汤某说,这是他第一次拿小偷的钱。此后每次周某作案,案发第二天都会扔给他100元。如果人多,周某就直接把钱塞到他手里。

  “我原本想好好当个保安,做好本职工作。”汤某说,现在,他很后悔。

  记者手记

  猫鼠一家

  细思极恐

  采访中,温州市便衣侦查支队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张秋林告诉记者,这个保安和小偷之间的“联盟”,一度让破案陷入困难。

  有些受害者想报警,保安会劝阻他们:“报警也没用,算了吧。”在警方调查时,两位保安也很不配合,还出现了监控记录大量损坏的情况。

  一位反扒便衣民警说,他经常受邀去医院给保安讲授反扒知识,经过这起案子之后,他不知道以后该怎么讲。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多次联系温医附一院,试图了解这两名涉案保安是如何上岗的?医院平时对他们又是如何管理的?遗憾的是,截至发稿依然没有得到回复。

  医院本是治病救人的地方,许多患者怀揣救命钱,带着急切的心情等待就诊,却因为保安和小偷的内外勾结遭受重大损失,这种身心俱创的痛苦心情,相信每个人都能体会。

  都说“家贼难防”,但如何消除产生家贼的土壤,或许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

  本报记者 王益敏

【编辑:魏巍】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