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探访世界首座匈奴文化博物馆

2016年10月22日 12: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22日电 题:探访世界首座匈奴文化博物馆

  中新网记者张玮

  “这里有辽阔的草原、淳朴的民风、香甜的奶茶、可口的羊肉。这就是王昭君和亲后生活的地方。”走进世界首座匈奴文化博物馆,仿佛走进了西汉时期的北方草原,讲解员郭婷如是讲述道。

  世界首座匈奴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内蒙古昭君博物院内。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博物院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完全按照西汉贵族墓规制建筑而成。

  近日,这座博物馆扩建工程主体结构正式封顶。建成后,其面积达到16000平方米,是现在博物馆面积的5倍之多。

  郭婷告诉记者,匈奴族是一个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公元1世纪的北方早期游牧民族,是蒙古高原的第一个主人。在秦末汉初,他们是称雄中原以北的强悍民族。

  “在草原政权与中原政权纷争不下的时候,王昭君化作‘和平使者’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郭婷介绍道。

  昭君博物院院长武高明说,匈奴文化博物馆既是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旅游景区。“希望通过保存较完整的文化遗产向中外游客展示中华民族的友好团结。”

  数据统计,2015年匈奴文化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近40万人次。

  在匈奴文化博物馆中,不仅有讲述匈奴族的兴盛与衰落、汉匈关系及昭君出塞等故事的展板,还有已出土的匈奴族生产生活用品等的展示。

  记者还在匈奴文化博物馆看到用越南文翻译的中国小说《昭君贡胡书》,日本的名画《绢本着色王昭君图》,以及法国高级汉学研究所邝庆欢用法文著的《王昭君研究》等作品。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昭君文化立足塞外,面向中国,跻身世界,被公认为中国“民族团结”的象征。

  资料显示,欧洲在19世纪初开始传播有关于王昭君的诗歌。20世纪初,英国作家玛克龙明与勒夫合作写出了《美女》,安贝特创作了《中国名妃——班婕妤与王昭君》;德国汉学家布海歌曾为中国戏剧家曹禺编制的话剧《王昭君》写过许多评论文章。而如今日本初、高中的《国语》教科书中都编进了歌颂王昭君的诗文。

  美国游客泰德告诉记者:“中国从古至今出现过很多位巾帼英雄,我很佩服她们。我也愿意成为一个中国王昭君式的和平使者,把我了解的文化都传播出去。”

  “博物馆扩建后,文物的数量将翻倍增加,文物等级也会提高。同时,还会增加‘和亲园’,将中国历代和亲公主的故事都收集于此。”武高明如是说道。

  据了解,以弘扬昭君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昭君文化节也已经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文化经济贸易活动之一。自1999年举办以来,该活动已逐渐被打造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文化品牌,以加快内蒙古与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步伐。

  武高明表示,王昭君对匈奴和汉族两族人民和睦亲善的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如今,她的精神仍然需要中外民众共同传承。(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