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亚从“乱”到“治”的“山水乡愁”

2016年11月01日 13: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三亚11月1日电 题:三亚从“乱”到“治”的“山水乡愁”

  中新社记者 杨旭 尹海明

  说起海南三亚,蓝天白云之下,漫步洁白的沙滩,眺望辽阔的碧海,椰风拂面,让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然而,这个从小渔村快速发展成著名旅游城市的地方,也出现了内河水质黑臭、山体破坏、绿地被毁、违法建筑丛生等“城市病”乱像。

  一座靠良好生态“吃饭”的城市,如何维持“吃饭”的本钱?如何让民众记得住“乡愁”?2015年6月,国家确定三亚作为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三亚实施了一系列“组合拳”,不惜代价,向“城市病”开刀。

  “秃头山”穿上“绿衣裳”

  航线之下,高速公路之侧,三亚市郊一处“创伤面”达6.3万平方米的“秃头山”格外扎眼。这里是三亚抱坡岭废弃矿山。

  “1938年日本侵占海南岛时在这里挖山取石,新中国成立后也在这里建水泥厂采石,一直挖到2003年。”三亚市林业局局长朱传华说,山体一点植被都没有,“非常扎眼”。

  2015年初,三亚筹措6000多万元,开始为这座“秃头山”穿“绿衣裳”。中共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张琦今年4月在这里植树时表示,生态环境是三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三亚最大的民生,要打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让市民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短短一年时间,“秃头山”不见了。记者近日走上抱坡岭看到,山上树木成行,杂草藤蔓丛生,蝴蝶纷飞、小鸟鸣唱。朱传华说,山体修复效果好得出乎意料,生物多样性很好。

  生态修复“不惜成本”

  “2012年以前,这里是沿河的水塘和生长着红树林的湿地,之后成了房地产项目,计划建1座22层的酒店和7栋高层住宅。”三亚春光路红树林生态公园项目负责人吉嘉骥对记者说,政府不惜代价叫停房地产项目建公园。如今,这个红树林生态公园已现雏形,周边居民喜上眉梢。

  三亚城中村东岸村,民房占压排洪沟,致使旁边的大片湿地成为一潭死水。三亚把这里作为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工程,征收2940亩土地,拿出1066亩作为扩大湿地公园、排洪沟、生态绿道等项目建设用地。三亚市吉阳区副区长蔡曜泽说,这里是三亚黄金地段,每亩至少价值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用于生态项目的土地少收入数十亿元人民币,加上拆迁补偿和项目建设成本,真可谓生态修复不惜成本。

  早前,三亚已经叫停一个房地产项目,建起一个市民果园。

  丰兴隆生态公园、金鸡岭桥头公园、月川生态绿道、滨河绿道等一个个城市公园绿地项目,将在三亚城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山、河、湿地相连的长达十几公里的生态长廊。

  三亚河“起死回生”

  两年前,黑臭水体、死鱼漂浮,三亚河污染曾引起市民和媒体强烈关注。

  三亚市水务局副局长张秀标介绍说,过去,三亚河两岸中心城区排污口有76个,整个水系排查出来的排污口有150多个,河水呈劣五类水质。

  三亚市长吴岩峻多次表示,要不惜代价把三亚河污染治好。

  近两年,三亚新建污水管道逾百公里,新建或升级多座污水处理厂。今年,疏通污水管道200多公里,再完成新建管道约70公里。

  三亚河不再“喝”污水。

  记者连日来在三亚河边看到,白鹭纷飞、小鱼徜徉、螃蟹觅食,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

  “小时候经常到河里游泳,随着城市人口增多,污水无序排放,河水变臭变黑了。”三亚土生土长的市民麦诗雨说,经过治理,“现在不臭不黑了。”

  为推进“双修”和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三亚重拳打击阻碍城市发展的“硬骨头”违法建筑,从2015年至今,共拆除违法建筑达640多万平方米。

  麦诗雨说,城市面貌和管理秩序从“乱”到“治”,不仅让本土三亚人感到“脸上有光”,连外地朋友也越来越喜欢三亚,有了“三亚乡愁”。(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