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宁波大学破难题:“出海即死”的银鲳人工养活获历史性突破

2016年11月15日 2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宁波大学破难题:“出海即死”的银鲳人工养活获历史性突破
图为人工养殖鲳鱼转圈巡游。 王湖清 摄

  中新网宁波11月15日电(记者 李佳赟 通讯员 王湖清)在育苗养殖场里,泛着银光的人工养殖鲳鱼成群结队地转圈巡游,时而跳上挂料台吃食……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系主任徐善良感叹:“这些游动的银鲳是研究团队用16年攻关换来的全部家底,它们是实现产业化养殖的种子资源,每一条都很珍贵。”

  近日,宁波大学银鲳研究团队宣布:经过16年的努力,成功攻克了种种技术难题,今年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数量达到近万尾,这也是迄今国内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最多的纪录。

  银鲳在我国东海、黄海南部产量较多,也是目前东海主要的捕捞对象。2010年前,东海鲳鱼年产量基本维持在10万吨以上,产量仅次于带鱼。然而,到了2013年,浙江海区鲳鱼的捕捞量仅为8.5万吨,且每年呈现1万吨左右的下降趋势,即使是伏季休渔制度,也无法改变银鲳越来越少的现状。有专家担忧,按此速度,再过10年将无鲳鱼可捕。

  为了拯救这一舌尖上的美味,人工养殖也被提上了日程。多年来,美国、日本等国一直想攻破银鲳人工养殖难题,但收效甚微。

  鲳鱼人工养殖为什么这么难?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系主任徐善良告诉记者,银鲳的消化器官和摄食习性独特,食道上存在独有的“侧囊”结构,使食物不能直接进入胃腔,减缓了进食的速度。此外,银鲳养殖中暴露出多种病害,主要是“白点病”、“胀气病”、“烂鳃病”、“淋巴囊肿病”等,尤其以“白点病”的死亡率最高,有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且会反复发作。

  从2000年起,宁波大学相继承担起了“银鲳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银鲳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银鲳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

  在逐步掌握了银鲳的特点和习性之后,研究人员不断摸索、改进,终于明确了养殖银鲳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及有效积温等生物学规律;通过银鲳育苗饵料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银鲳鱼苗的育成率和生长速度;发现了水母是银鲳的特效营养源,明确了银鲳对水母解毒和特殊营养需求等,还在2016年找到了适合银鲳病害防控的关键技术。经过技术攻关,屡败屡试,终于,人工养殖银鲳在今年得到了历史性突破。

  不过,银鲳毕竟是银鲳,不同于其他的养殖鱼种。尽管目前科技人员已经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但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宁波大学研究团队表示,将锲而不舍,持续破解银鲳之谜,让养殖的银鲳早日“游”上市民的餐桌。(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