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直击武装巡山:穿越候鸟迁徙线 深山清剿盗猎者

2016年12月02日 09:5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巡护队员穿越无人区。

野外生活十分简单。

巡护队员们住在大棚里。

巡护队员放飞无人机。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雪实习生周卓灵童摄影吴小川

  11月21日清晨,白水河自然保护区,路从山脚开始就消失了。

  七八个向导人均背着50斤重的物资,在前方开路,林业工作人员和森林武警紧随其后。因为前一晚刚下过一场雨,泥土松软湿滑,大家走三步、退两步,行进十分艰难。“每次出来走的路线都不一样,没有现成路,恼火!”有向导小声抱怨。

  这次行动,是白水河、龙溪虹口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的冬季武装巡护活动。每

  年9月到11月,鸟儿开始往南迁徙过冬,龙泉山脉正处于其中一条主要迁徙通道上,每年都有数十万只鸟儿掠过成都平原上空,一路奔向贵州、云南,最远乃至印度半岛。

  伴随候鸟迁徙和冬季到来,盗猎活动也开始进入一年中的活跃期。11月21日至23日,这支武装巡山队伍对区域内候鸟迁徙路线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巡护,打击盗猎活动。这也是近3年来,四川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武装巡护活动。

  

  向导拿砍刀开路 雨中跋涉9个小时

  11月21日早上6点过,崇州市小鱼洞镇的天色未亮。作为巡山领队,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王永和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钟光伦早早起了床,进行出发前的最后一次检查工作。“这个雨怕是一时半会儿不会停哦。”推开门看看天色,王永皱紧了眉,“这下上山路不好走了。”

  在这支队伍中,有林业工作人员、森林武警、当地向导,再加上随队采访记者,一共33人。早上7点30分,吃完早饭,钟光伦一边分发雨衣一边给大家打“预防针”:“今天要翻过黄青岗梁子,到虹口那边去扎营。时间有点紧,天气也不好。路不好走,要有心理准备。”

  这是联合清林巡护专项行动第一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过,18公里的巡山路,整整走了9个小时。向导们拿着砍柴刀,一路清理,才勉强砍出一条路来。途中,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李德磊一边走,一边还要观察周围地形。“现在是鸟类迁徙季,有的盗猎者会在山上下网子。”说话不久,他就发现地上架设的一个铁丝网,弯腰伸手把网扛了起来,“除了清除猎套、陷阱,走这条路,主要是为了对候鸟迁徙季的盗猎活动进行打击。”

  

  巡山8天逮猎人 发现绳套上千个

  “白水河和龙溪虹口,都是有大熊猫的。所以这山上除了禁止打猎,挖药、挖笋子都不行。”钟光伦走在队伍最后压阵,他告诉记者,“这几年盗猎的少了,但是挖药挖笋的山民还是有。一个月一次巡山不能断,雷打不动。”

  从1120米海拔的小鱼洞镇出发,走了6个小时,下午2点,大部队到达海拔2200米的黄青岗梁子。这是白水河和龙溪虹口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分界处。“翻下去再找宿营地。”站在梁子上,钟光伦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这一趟只走两天多,比前年子那趟,已经轻松太多了。”

  钟光伦说的“那一次”,他在山上整整呆了8天。钟光伦说:“周围老百姓反映,有几个外地人进山打猎。我们追踪进了山。当时正是雨季,8天时间山里一直在下雨,我们在白水河范围里进行环线巡护,从大坪保护站出发,还是穿过这个黄青岗梁子,在3200米海拔的地方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盗猎者在山里安下大量捕猎的绳索和钢丝套,鸟兽全不放过。“后来逮到起,有2个人都只有40多岁,是外地来的‘专业队员’。”在他们搭的窝棚里,护林队员发现上千个绳套。

  “这两年打猎的相对少了,但是到了候鸟迁徙季,还是有拉网子逮鸟的,加上冬天是打猎的最佳季节,所以每年冬天的巡护就很重要。”钟光伦说。

  宿

  泥地里搭遮雨棚 半夜被雨水压醒

  “这个网子咋处理?”21日下午5点过,最后一名队员李德磊抵达宿营地点,把铁丝网扔到一边,挤到火堆边抖索着烤起来,“等会儿把它埋了哇?”

  在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水沟,一个简易的宿营地已经搭建起来。当地向导劈柴生火,断木砍几下就是菜板,树枝刮几下就是筷子。花了3个小时,饭做好了,众人狼吞虎咽风卷残云。

  说是宿营地,其实就是硕大的透明塑料布搭出一个简易遮雨棚,再在泥泞地上铺上防潮垫和睡袋。“本来宿营地不在这里,但是因为下雨,路线有变,我们只能找到这个地方了。”王永看着不足40平米的宿营地,眉头皱紧:“地方太小,睡不下所有人。咋整?”

  “你们去睡,我们在火边边上吹壳子(聊天)将就一晚上就是了。”向导张赐成、杨远策等人围着火堆,坚决不愿意去打挤。他们在火堆上烤着湿透的袜子衣服,一包叶子烟吧嗒到天亮。半夜,李德磊觉得胸口又凉又重,睁眼一看,雨水把塑料布压出一洼小水池,刚好坠在他胸前,“再也睡不着了,干脆起来烤火。”

  无人机将巡山

  “天亮了!吃饭咯!”22日天刚亮,大家吆喝着起了床。

  这两天的天气糟透了,雨一直没停,还夹杂了雪疙瘩。饭毕,仅5公里的下山路,整整走了5个小时。一路上都是乱石滩、青苔,随行记者滑了无数次跤。

  一路上,李德磊还肩负着另外一个小任务——查看沿途设置的红外线相机。在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里,红外线相机曾拍下许多珍稀动物的影像,“大熊猫、羚牛、金丝猴都有。我们大概1到2个月就要换一批,保证都能正常运转。”李德磊说。

  但相对已经不算稀奇的红外线相机,这次巡山的一个新玩意儿,更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们充满了期待——无人机。“这两天天气太糟糕了,在山上没法放飞。”下午2点过,在到达瓦子坪保护站后,无人机被迅速地安装、使用起来,大家仰头望着这个“新队员”嗡嗡地飞起来,都希望以后巡山如果多个无人机,有些不好去的地方,巡护可能就更方便了。

【编辑:魏巍】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