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藏吉隆:从地震重灾区到面向南亚陆路“最前沿”

2016年12月10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日喀则吉隆12月10日电 题:西藏吉隆:从地震重灾区到面向南亚陆路“最前沿”

  中新社记者 陈韬彬

  12月9日9时过后,位于西藏吉隆口岸中尼界桥热索桥的北侧,数十辆产自印度的“TATA”牌货车陆续塞满了街道,这些从尼泊尔来的货车在前一天就已将货物塞满,等待吉隆口岸边检放行,就可满载而归。

  “开始一个月跑3趟,现在最多跑15趟。”10个月前,来自尼泊尔拉苏瓦地区的Bahadur加入到赴中国拉货的司机行列。他开的这趟货车里装的是服装和生活日用品。

  拉苏瓦地区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交界。Bahadur说,近一年来,许多其他地方的尼泊尔人陆续到拉苏瓦地区来做生意,司机每个月拉货的次数明显增多。

  在尼泊尔“4·25”地震已过去近600天之际,中新社记者近日探访了当时的重灾区之一——吉隆县。

  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河谷的吉隆口岸,曾是中国西藏历史上对尼泊尔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中国唐代使节王玄策出使天竺都从此经过。1978年吉隆口岸确定为中国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曾一度繁荣。

  吉隆口岸管委会副主任拉贵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吉隆口岸受制于基础设施不健全、樟木口岸兴起等原因,开始走向萧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先后撤出,中尼两国边民只停留在零散商品、小额自由贸易。

  2014年12月1日,沉寂30多年的吉隆口岸正式扩大开放,开始重拾荣光。

  2015年,突如其来的尼泊尔“4·25”地震令樟木、吉隆口岸严重受损,尤其是地震之前承担着西藏90%以上的边贸和中国90%以上的对尼贸易的樟木口岸。樟木当时全城撤离,受制于地质状况不稳定,口岸至今仍处于闭关状态。而地质相对稳定的吉隆口岸则于2015年10月13日恢复通关,并持续加大重建力度,扩大开放。

  拉贵介绍,从恢复通关至当年底,吉隆口岸贸易量迅速达到6亿多元(人民币,下同),人流货流加速增长。“这在过去很难想象。”

  而据拉萨海关统计,2016年1至10月,西藏吉隆口岸进出口贸易迅猛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2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81倍。

  吉隆县官方透露,该县灾后重建涉及民房恢复、整村推进、特色小城镇等,以及维修加固、水利、交通、农牧、产业、教育、卫生、文化、文物、广电等项目50个,总投资超过20亿元。目前由该县担任项目法人的33个项目,完成率达87.1%。

  与此同时,吉隆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加快。“民众天天都在盖新房,从内地、拉萨、樟木过来投资的宾馆震后几乎隔几天就有新的开业。”拉贵说。

  据吉隆县官方透露,今年6月,吉隆口岸已完成自治区层面关于升级为对第三国开放即国际口岸的预验收,下一步将是等待国家层面的验收。

  9日,首列粤藏中南亚班列经过公铁联运方式将货物送达中尼边界的吉隆口岸,并陆续通关。此前5月,从兰州出发到尼泊尔的国际联运货运班列“兰州号”货物也是经公铁联运从吉隆口岸出关。吉隆口岸已将中国内地与南亚国家紧密相连,成为陆路面向南亚的“最前沿”。(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