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春季扒窃高发 警方提醒这些时间、地点、人群最易遭偷

2017年03月03日 15: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重庆3月3日电 (王远程 刘相琳)时下春暖花开,民众出行需求强烈,各类扒窃犯罪呈抬头迹象。3日,重庆九龙坡警方梳理分析扒窃案特点,总结该类案件发生的三大“症候”,针对性地提醒市民防扒注意事项。

  一、窃贼:这些时间点,我最喜欢活动。

  民警提醒:财不外露,不凑热闹。

  2月19日上午10时许,重庆市民陈大伯到银行取出2000元现金,准备寄给外省读书的侄儿。为了防盗,老人将钱装在羽绒服的内侧上口袋。上公交车后,因有人让座,老人跟一名中年人坐在一起。老人因精神倦怠,打了个盹。到站后,他准备下车时才发现,外套下方被划破,2000元现金不翼而飞。接警后,九龙坡谢家湾派出所迅速展开侦查,将犯罪嫌疑人胡某抓获。

  ■扒窃犯罪在春季和秋季最为活跃。春秋两季,学生返校、人员外出务工及返乡、旅游人数大增,大规模的人口密集流动,为扒窃分子作案创造了“可乘之机”。此外,春、秋两季为换装季节,人们衣着既不厚也不薄,扒窃分子易于行窃。

  ■扒窃一般发生在白天。一般而言,夜晚的普通发案率高于白天,但扒窃犯罪恰恰相反,大多发生在白天。主要因为白天人们外出机会相对更多,人员聚集场所更多,因而也为扒窃分子提供了更多的下手机会。

  ■扒窃犯罪紧跟时间节点。双休日、节假日正是人们消费的高峰期,扒窃分子喜欢利用人们忙于购物、旅游和探亲访友,随身携带钱款较多的机会作案。元旦至春节期间,人们为筹办年货而大量购物,也是扒窃多发期。每天上下班、上下学高峰期,由于时间有规律易掌握,因而公交车上及车站等地方人多拥挤,扒窃活动极为猖獗。

  二、窃贼:这些地点,我经常逛。

  民警提醒:眼观六路,留意左右。

  2月22日中午,重庆市民杨先生在某足疗会所进行足部保健按摩。按摩前,他将平日片刻不离身的手包放在靠近大门的储物柜上,没有上锁。半小时后,当他起身如厕时发现,手包不见了。经确认,杨先生的手包内共有现金3000余元,另有各类证件和银行卡若干。

  民警提醒,凡是人员流动较频繁、钱款财物较集中、防范较弱的地方,扒窃分子就比较活跃、发案率就高。

  ■商业闹市区。主要包括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医院、邮局、电信营业厅、银行、餐厅等。这些地方人员密集甚至杂乱拥挤,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挑选商品、接受服务、讨价还价,扒窃分子极易“混水摸鱼”,乘人不备下手。

  ■交通枢纽区。主要是指车站等地,这些场所往往人多且流动性大,旅客一般都带有较多钱款和行李,因而也是扒窃分子看好的作案场所。

  ■公共娱乐区。人们去娱乐场所,目的在于释放一下疲惫的身心,因此神经最为放松。加上某些娱乐场所秩序较差,人员复杂。人们专注于娱乐,警惕性相对较低,常常是扒窃分子作案的“良机”。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工具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扒窃分子便乘虚而入。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流动性极大,人流高峰规律性出现,车内拥挤噪杂的局面,使扒窃分子不仅易于作案且易于逃窜,因此常成为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

  三、窃贼:这些人,我最喜欢“下手”。

  民警提醒:提高警惕,守望互助。

  2月26日下午,到重庆找工作才三天的湖南籍李女士乘坐公交车时发现,上衣夹克口袋被划开,钱夹不翼而飞,被盗窃现金1600多元。接警后,九龙坡警方迅速调取公交车监控视频,根据作案手法结合视频,锁定嫌疑人,并于27日将嫌疑人周某擒获。

  民警表示,扒窃分子一般不会盲目下手,在作案前会详细观察,选择警惕性不高,且可能带有较多钱财的人下手。下列人员较易成为扒窃分子行窃的对象:

  ■外地人。外地人不论出差、旅游还是探亲访友、务工经商等,一般身上带有较多现金,对之行窃“收获”大,而且被盗后,由于外地人对当地环境不熟悉、停留时间短暂等原因,很少报案,因此成为扒窃分子侵害重点。

  ■妇女、老年人。妇女经常进行购物,一般身上携带有较多现金。在购物中又专注于挑选商品、讨价还价,警惕性低,加之被发觉后由于大多女性胆小、反抗力差,极受窃贼“青睐”;老年人年纪大,手脚不灵便,反应较迟钝,也极易成为小偷的作案对象。

  ■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有的扒窃分子专门选择携带行李较多的单身乘客或农村乘客行窃。因携带行李较多的单身乘客,对财物照看难免不周全,往往顾此失彼。许多农村乘客出门较少,缺乏一定的防扒经验,所以这两类人易被扒窃分子盯上。

【编辑:刘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