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乌鲁木齐“钻石婚”夫妻见证新疆60年沧桑巨变(图)

2017年10月06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乌鲁木齐“钻石婚”夫妻见证新疆60年沧桑巨变(图)
    86岁的余银书和85岁的丁毓瑛。 王瑞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0月6日电 (史玉江 王瑞)1949年从陕西到新疆支边的一对青年恋人,不仅为他们的爱情和梦想找到了港湾,如今已满头华发的夫妇俩也见证着新疆一个甲子翻天覆地的巨变。

  6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结为夫妻。60年后,同为共产党员的86岁余银书和85岁丁毓瑛在儿女们的主导下,幸福度过了隆重的“钻石婚”庆典。

记录余银书夫妻结婚60周年的“金色年华回忆录”。 王瑞 摄
记录余银书夫妻结婚60周年的“金色年华回忆录”。 王瑞 摄

  相濡以沫一甲子

  “我们一起到客厅坐坐、聊聊天吧。”余银书老人在搀扶着老伴挪动步子时,对丁毓瑛细声说道。

  5日下午,中新网记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乌鲁木齐市经济开发区团结新村社区余银书的家里。此时,丁毓瑛刚刚睡醒。

  “卧室到客厅也就几步路距离,因老伴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只能靠助步器一点一点往前挪。现在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她。”余银书说,欣慰的是儿女们都很孝顺。

  “我们结婚以来,一直是老伴照顾我,现在她身体不好,我陪护、照顾他,这才是老来伴。”老人对记者说,从1957年结婚起到现在,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但一路走来相依相守、互谅互让,家庭和睦。

  “现在,老伴谁都不认识了,但还记得我们过往的事情。”老人说,年轻时,妻子脾气很好,处处都让着他。“现在反过来了,我的脾气还比她好一些。两个人,总要有一方让着对方,这样夫妻间才能和睦。”

余银书老人一家四世同堂照,全家24人中有8人是党员。 王瑞 摄
余银书老人一家四世同堂照,全家24人中有8人是党员。 王瑞 摄

  一心只想着加油干

  “1949年,我们从陕西渭南到新疆支援边疆,刚到这里的时候,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我们那时候吃的、穿的、住的,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体会不到。”

  说起过往,余银书老人感慨不已。“再看看现在,变化太大了。即使刚下过雨,走在路上,鞋子一点都不脏。”

  刚到新疆时,余银书一家住的是“地窝子”,地上铺些干草,上面放条床单就睡了,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建设边疆的信念一点也没有被消弱。

  “那时候的人都学雷锋,‘螺丝钉’精神哪里需要去哪里。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肯学习,总会被调到最需要的地方,我感到很光荣。”余银书说。

  “那时候我们不是为钱,心里只想着加油干,把新疆建设好。”谈起年轻时来新疆的感受,余银书老人眼里闪着自豪的光芒。

  余银书老人育有一男三女,目前分别在乌鲁木齐、兰州、阿克苏工作,全家共24人,其中8人是党员。“我们现在生活多好,我让孩子们都入党。因为没有共产党,真的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相册回忆录见证新疆日新月异

  近些年,余银书老人听力不好,平时习惯写一些东西,用文字记录他和老伴以及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孩子们在老人结婚60周年时,制作了“金色年华回忆录”。相册中有老人刚到新疆年轻时的照片、文工团的合影,还有现在的四世同堂。

  老人当着记者面读起了写给老伴的诗:“银花绽放香千里,书中发奋自有才,毓女愿传金童配,英雄创业榜上来,金戈铁马齐飞跃,婚姻美满真和谐,留念难却伴侣情,念想勿忘互关怀……

  “60年的漫漫岁月,21900多个日日夜夜,那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执手偕老的每个情节,已经熔铸在我们的人生中。”余银书感怀道。

  “孩子们为我们做的相册回忆录,见证了我们的‘钻石婚’,更见证了新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说:“我已经没力气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能尽我所能,永葆党员本色,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永不掉队。”(完)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