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北农业大学87岁老校友将百万积蓄全捐给母校

2017年10月13日 15:55 来源:生活报 参与互动 

  东北农业大学87岁老校友陈徽凤上学时曾受母校资助

  一生节俭攒下百万全部捐给母校

  生活报10月13日讯(朱莉)11日,东北农业大学87岁的老校友陈徽凤,不远千里从上海坐火车而来,将自己多年节省攒下的退休金和子女给予的生活费共102.8万元捐赠给母校,用以资助东农在校师生开展科研和完成学业。收到捐款后,学校设立了“陈徽凤奖教助教、奖学助学永久基金”,并在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陈徽凤老先生表示,求学时他曾受母校资助,回报母校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面对母校师生的赞扬和掌声时,陈徽凤淡淡地说:“爱心捐赠,直到永远;不求回报,但求有效。”

  求学

  是全优三人之一运动会上打破400米校纪录

  说起当年来东农求学的经历,陈徽凤老先生回忆道:“我1931年出生在福建省平潭岛,1952年秋保送进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农学系学习。1953年因院系调整,时任东北农学院(当时的东北农业大学)院长的刘达同志亲自到北京协商调整事宜。最终,我们师生60多人集体来到东北农学院求学。”

  陈徽凤老先生说,在东农求学期间,有两件事让他至今难忘。“第一件是《大豆田间试验设计》这门课的面试考试,我的老师王金陵先生问我:‘如果在田间遇到电线杆,你该如何设计?’这个问题我回答得并不好,王先生让我好好想想,又给了我一次回答的机会。后来这门课程我得了优等,还是当时100多名学生中仅有的3个全优之一,但这件事让我知道了做学问要严谨。第二件是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我以57秒多的成绩打破了400米全校纪录。这事激励了我,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运动到5点,然后吃早饭再去上班。这样良好的习惯,让我在87岁时,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授业

  投身教学科研工作退休后参与捐资助学

  1956年从东农毕业后,陈徽凤老先生曾先后在北安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前身)、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教务管理工作,直到1993年退休,他曾编著了《耕作学》、《农业试验统计方法》等教材、读物,发表了《大豆丰产栽培经验》、《论农田杂草特性》等30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奖。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感慨地说道:“东农是我立志成长的地方。工作后,我因为是东农的毕业生而受到许多单位的重视,给我压担子,让我得到很大的成长和提高。如今,母校成功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我由衷为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

  1993年从高校教职岗位上退下来后,陈徽凤老先生定居在了上海。退休后的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和公益事业,并多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捐助

  攒出百万赠母校舍不得钱坐飞机改乘火车

  “在今天捐赠仪式之前,我曾做过许多公益善事,后来我将重心放在了高校上,不仅资助贫困学生,还要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奖助范围扩大到教工层面,解决更多人的后顾之忧。我在东农求学时就受到了资助,当时学校每个月资助我29元,其中有5元被我邮回家里补贴家用。我很感激学校帮助我顺利完成学业,我现在要感恩报恩。”

  生活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陈徽凤老先生虽然身揣百万存款,但身上穿的还是几十年前老旧款式的外套。这次从上海来哈尔滨,年近9旬的他没有乘坐飞机,而是选择了路费最便宜的火车。他说此次捐出的102.8万元,都是这些年他节省攒下的退休金和子女给予的生活费。

  “陈老一生勤俭,但在捐资助学这个方面却一点都不吝啬,这是一份大爱。”东北农业大学在职教师徐晓添告诉生活报记者:“这份奖学金对学校师生来说,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今后我们会努力学习和工作,让这份爱发挥最大的作用。”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