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宁波借力“黑科技” 助走失人员踏上归家路

2017年12月19日 15: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宁波借力“黑科技”助走失人员踏上归家路
    图为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帮助走失滞留人员回家。宁波市民政局供图

  中新网宁波12月19日电(记者 李佳赟)DNA比对、“人脸识别”……依靠各式寻亲“神器”,浙江宁波积极推进“互联网+救助寻亲”模式,帮助流浪人员精准“寻家”,让归家的路途不再遥远。

  曾经,由于滞留走失人员往往身份信息不清、表达具有障碍,致使救助工作陷入瓶颈。今年以来,宁波市救助管理站进一步精细寻亲流程,为滞留人员的“回家路”开辟更多通道。

  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已成功帮助47名身份户籍信息不清的滞留人员返乡回家,其中滞留时间5年以上的有10名。截至11月底,滞留总人数同比下降了15.7%。

  为帮助滞留人员重返家乡,救助人员通常将他们的身份信息发布在网络,并通过媒体推送寻亲,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人员出走时间过长,容貌已发生较大改变,家人即使在网上看到照片,也往往难以确认。

图为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帮助走失滞留人员回家。宁波市民政局供图
图为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帮助走失滞留人员回家。宁波市民政局供图

  为提高寻亲的“精准度”,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协同宁波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对191名长期滞留人员进行了DNA血样、指纹采集、检测,并将数据输入全国打拐网。

  借力“黑科技”,阿芳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2015年,在宁波街头流浪的阿芳被送至宁波市精神病院救治。在其入院治疗期间,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曾多次通过问询、上网查询等途径帮阿芳寻找亲人,但一直无果。

  今年4月,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协同宁波市公安局对阿芳的血样进行了采集,并录入公安机关的DNA数据库。通过DNA比对,今年7月,阿芳最终确定了身份,并顺利找到了家人。这也是宁波市救助管理站首次通过DNA比对找到受助人员家人的成功案例。

  除了通过DNA比对技术缩短寻亲路,宁波市救助管理站还积极协调宁波市公安局,将公安“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到救助寻亲工作,共查出127名人员疑似户籍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宁波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再通过电话问询、甄别等方式,与127名人员户籍上的派出所、街道、乡政府、村委会、救助管理站等机构一一联系、核查。最终确定了26人的身份信息,其中滞留时间最长达10年之久。

  诚然,相比以前实地寻踪、口音分析、地图排查、沟通家常等“海底捞针”的传统寻亲方式,“人脸识别”这一“黑科技”,让走失人员寻亲更加快捷高效。

  借助“人脸识别”,在外漂泊五年的繆亚芬终于回家了。54岁的繆亚芬患有老年痴呆症,因被人发现其神情呆滞流浪街头,被送入宁波市精神病院就治。多年来,宁波市救助管理站人员尝试多种方式,均未发现其家属信息,今年“人脸识别”技术“照亮”了繆亚芬回家的路。

  此外,宁波市救助管理站还借助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网络新闻媒体等媒介,将需要查找的受助人照片、年龄、体貌特征、发现时间及救助情况等信息及时发布,在最短时间、精准范围内帮助受助人员踏上“归家路”。(完)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