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渔港小镇“正月十四”闹元宵 “海味”风俗展渔区风情

2018年03月01日 19: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渔港小镇“正月十四”闹元宵“海味”风俗展渔区风情
    图为舞龙 吴婧媛 摄

  中新网宁波3月1日电(记者 林波)穿上统一制作的长衫,头顶“大螃蟹鱼灯”,今年56岁的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居民吴连娣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鱼灯游街活动。作为鱼灯队的成员,吴连娣和她的队员们主要负责各式各样鱼灯的展示,“我的是螃蟹灯,其他人的是黄鱼灯、鲳鱼灯、龙虾灯等各式各样的鱼灯。”

  讨“糊粒”、看鱼灯、滚龙灯……3月1日,在习惯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节的浙江石浦渔港古城热闹非凡,这一天,几乎所有的古城居民都会出门“闹元宵”。

图为舞龙。 吴婧媛 摄
图为舞龙。 吴婧媛 摄

  众所周知,石浦港是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十八里港湾岛可泊万艘渔船,可航万吨海轮。颇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石浦的一大特色,而由此衍生的渔文化,更是海洋文化中的瑰宝。

  与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是,在石浦,农历正月十四日的元宵晚餐,不吃汤圆,而是吃糊粒。

  “吃了十四夜糊粒,寓意新的一年会聪明、做官、发财。”将鱼肉、虾仁、牡蛎、蛏肉等各种小菜切细统盘倒入锅内烧煮,煮熟后拌上薯粉、食盐,石浦渔嫂杨冬玉正在调制石浦地道美食——糊粒羹。

图为糊粒。 吴婧媛 摄
图为糊粒。 吴婧媛 摄

  杨冬玉解释道,对渔民而言,风调雨顺、鱼蟹满舱是最大追求,“所以糊粒羹里面少不了加入鱼肉,寓意‘年年有余’、‘富足有余’。”

  事实上,石浦“十四夜”吃糊粒习俗源于明代,兴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据传明嘉靖年间一元宵节的前一天,倭寇突然进犯石浦,驻石戚家军以最快速度将备节的食材切成粒状,再用淀粉搅拌成糊,吃完“糊粒”后上阵杀敌,终获大胜。

  此后,石浦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必吃象征胜利、欢庆的“糊粒”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时间和吃食上的差异外,渔港元宵的“海味”特色更展现于石浦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十四夜”的灯会游街民俗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遗产进行新的演绎。

图为糊粒。 吴婧媛 摄
图为糊粒。 吴婧媛 摄

  在渔港人的民间谚语中有“正月灯、二月鹞、三月放鹞烂泥笑”的说法,“正月灯”说的便是正月十四闹元宵的灯会,也是渔家人一脉相传的文化习俗。

  穿、腾、跃、翻、滚,滚龙灯队将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串珠成链换化为龙的身姿,展现出龙的精神气;由黄鱼灯、虾灯和乌贼灯等组成的鱼灯队,穿梭在人潮涌动的石浦街头诉说着海洋的秘密;一摇一摆的船灯队头戴渔家蓑笠帽,展示着渔嫂们的精气神……夜幕降临,石浦渔港拉开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篇章。

  记者看到“十四夜”的石浦街头,人山人海,前方带头的滚龙灯队,不少人争着触摸龙头、龙身、龙尾,有些年长的渔民纷纷抱着孙辈在龙身下穿行。老渔民李彪告诉记者:“穿龙身寓意着一年没病痛,平平安安。”

  忙碌了一整年,满载丰收和平安的渔民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穿梭于一条条龙灯之下,许下了新的愿望。在元宵过后,他们将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完)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