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地方“非遗”汇演闹元宵:看说唱里的杂技艺术“十不闲”

2018年03月02日 17: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河北地方“非遗”汇演闹元宵:看说唱里的杂技艺术“十不闲”
    涿州“十不闲"项目表演现场。 于俊亮 摄

  中新网保定3月2日电 (吕子豪 于俊亮 范钊)3月1日晚,河北省涿州市举办的“元宵文艺晚会”上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联欢:横歧调、十不闲、赵家笙、保定老调、创意剪纸、指掌画等一一登场亮相,让观众大饱耳福、眼福。

  现场,河北省级“非遗”十不闲表演剧目《摘棉花》因曲调悦耳、唱词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引起观众阵阵喝彩。记者看到,一个高约1.1米、宽约1米的架子摆在舞台中央的桌子上,架子横梁上悬挂着两面铜锣,左右立柱各有一副小钹,下方架座上放有钲和单面鼓。操作者手脚并用,敲锣、打钹、击钲、擂鼓,手法娴熟、有条不紊,如耍“杂技”。

涿州“十不闲”传承人赵克明现场献艺。 于俊亮 摄
涿州“十不闲”传承人赵克明现场献艺。 于俊亮 摄

  表演时,另四名锣手身着盛装站立两旁,敲击和声。两名演唱者扮戏装,用白话演唱“姐妹二人在田间摘棉花、拉家常、展望美好生活”的剧情。精彩之处,掌声阵阵。

  75岁的赵克明是涿州“十不闲”传承人。据赵克明介绍,该表演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凤阳花鼓演变而成,是一种自我伴奏的说唱艺术,因表演者手、足不停闲,故得“十不闲”之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横歧调《穆柯寨》选段。 于俊亮 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横歧调《穆柯寨》选段。 于俊亮 摄

  赵克明称,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十不闲”曾一度在该市沉寂数十年。2006年,涿州“十不闲”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该市投入专项资金抢救这一项目,并恢复了“十不闲”剧团。目前,剧团成员达50余人,形成了老、中、青传承,排练出《小姑贤》、《王小赶脚》、《十女夸夫》等20多个剧目。在唱词中,融入了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表演更加“亲民”。

  据涿州“十不闲”剧团表演者赵建红透露,剧团进村入镇免费表演已达百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

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涿州赵家笙演奏曲目《生生不息》。 于俊亮 摄
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涿州赵家笙演奏曲目《生生不息》。 于俊亮 摄

  涿州市民徐昌明表示,“非遗”文化融入元宵节,既增添了年味,又激发了民众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热情。(完)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