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祖孙三代扎根林区“植绿”:昔日满目荒山变绿野

2018年03月11日 19: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祖孙三代扎根林区“植绿”:昔日满目荒山变绿野
    3月上旬,林木育苗员张小峰(左)和他的儿子张旭忙碌在露天苗圃地里。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3月11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魏建军)“我的一生就是想把树苗育好,然后把育出来的成苗运上山,让越来越多的荒山变成绿野,一代更比一代富裕起来”,这是年逾五旬的林木育苗员张小峰念叨最多的心事。如今,他几十年在露天苗圃地里育出的苗木,已将一座又一座荒山“植绿”。

  3月初春时节,甘肃庆阳市合水县境内子午岭林区“绿意”渐浓,夹杂着泥土芳香的阵阵山风迎面扑来,远处层峦起伏的山涧传来断断续续的鸟鸣,偶有野鸡在开始消融的小溪里饮水觅食。

  绵延400多公里的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腹地。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这里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以前可绝不是眼前山清水秀的样子。”张小峰回忆说,黄土高原上的风很大,记得小时候山风一起漫山遍野都是土,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感觉非常不舒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让“满目荒山变绿野”便是自他父亲那一辈林业人,朝思暮想又坚守终生探索的事业。

  尽管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过张小峰的育苗工作丝毫不敢松懈,因为“还有大片荒山等着苗木去绿化”。几十年来,他也一直坚持在露天苗圃田里育苗,虽然工作难度和劳作强度要比温室大棚里大得多,但这种经历过日晒、风吹、雨打的苗木,未来适应荒山的“能力”无疑更强。

图为林木育苗员张小峰管护的大片露天苗圃地,对面林区就是靠产自这里的苗木绿起来的。 杨艳敏 摄
图为林木育苗员张小峰管护的大片露天苗圃地,对面林区就是靠产自这里的苗木绿起来的。 杨艳敏 摄

  张小峰说,传统的苗圃和日光大棚里不同,这种育苗方法就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发育成长起来,对后期树木的成活率是有保障的。而大棚里不见阳光、没有新鲜空气,虽然树苗成活率高,但后期移植到山上后,成活就备受考验。

  张小峰也记不清楚自己几十年培育出苗木的具体数字,但却知道有好几个越来越绿的山头栽的都是自己育的苗子。他说,育苗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条件,让其与苗木相互适应。很多技术和经验,都是通过书本自学摸索和反复请教农林技术员后,逐渐总结积累出来的。

  “育一棵树苗,就好比养一个孩子,有很深的感情。”张小峰介绍,一棵树苗成型需要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培育周期,尤其是入土伊始的“月子里”。刚开始树苗只有豆芽菜大小,像新生婴儿一样特别不好育,由于抵抗力较差,得频繁打药、浇水、锄草,像照顾孩子一样倍加呵护。

  在刚开始接触育苗工作的那几年,出现树苗的忽然枯萎死亡让张小峰至今提起仍很难过。他说,那会在摸索过程中偶尔有小树苗由于管护不善而死亡,不仅几个月劳作化作虚无,更重要的是事业上的挫败感,“好在自己在跌倒的地方爬了起来,并且让事业代代相传”。

  张小峰的儿子张旭今年24岁,四年前从部队复员后回到了这个深山林区。他告诉记者,当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也曾有过去外面闯荡的强烈念想,但在祖父、父亲以及亲戚朋友们不断“做思想工作”下,最终决定留了下来。

  “是这片山养育了我们几辈人,不管富足还是贫困,都要不离不弃与之相伴。”已在林场结婚成家的张旭说,相比大城市的生活,尽管林场工作枯燥泛味,但每次上山都能看见茁壮成长的苗木,毕竟是通过自己的手和付出,使更多的荒山变绿山,那一刻内心很高兴。

  从小受整日忙碌于林区的父亲工作“耳濡目染”,张旭对山里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感同身受”。他透露,自己参加工作四年以来,他所在的林场造林就超过2万多亩,而这是当地七个林场中规模倒数第二小的,可以想象这些年当地造林的规模该有多大?应该有越来越多座荒山一年比一年绿。(完)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