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汶川地震后北京援建四川什邡10年 “泥浆村”重生

2018年05月11日 10: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援建后的渔江村俯瞰图 供图/什邡市委宣传部

  “5·12”汶川地震后北京援建什邡10年

  什邡“泥浆村”的震后重生

  10年前的“5·12”汶川地震,让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小城什邡,转瞬成为极重灾区之一。地震发生后,北京与什邡确定对口援建关系,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发展等领域展开长期合作。10年后的今天,小城什邡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民生保障能力比震前飞跃提升。在京什合作的框架下,现在的什邡已然从“伤痛”中恢复。

  “北京的亲人来了”

  回到四川什邡时,正赶上雍湖公园举办活动,孔繁敬掏出钱夹,对售票员说“来一张票。”售票员一听是普通话,一打听是“北京来的援建者”,怎么也不肯收钱。

  孔繁敬,原北京城建集团什邡援建前线总指挥,从2009年开始参与北京援建什邡的建设。在什邡,当地人亲切地喊他们为“北京的亲人”。

  2008年汶川地震,这座川西小城遭遇倾覆之殇。受灾最严重的什邡市红白镇,与震中直线距离仅30公里左右。地震后,什邡成为极重灾区,十数万房屋被夷为虚土,道路瘫痪,产业凋敝,百废待兴。

  关键时刻,数以万计的北京援建者千里驰援奔赴什邡,开展对口援建工作,为这座43万人的小城“输血”、“造血”。

  小城里,绝大多数人说四川话。不少当地人回忆,地震后,在餐馆里听到“说普通话的人”吃饭,老板一律不收钱。谈及此事,什邡人解释,“因为他们是来帮我们的,是我们的亲人。”

烂柴湾大桥将道路截弯取直

  “北京大道”打通“生命线”

  第一批援建者来到什邡时,几件大事摆在眼前:交通近乎瘫痪,产业亟待重建,受损的校舍、医院、住宅需要重新规划、建设。

  什邡原先的主干道广青公路是贯通全境、南北走向的要道,但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北京对口援建什邡以来,将这条大道作为援建的重要工程,概算总投资16.1亿元,修建全长68公里。

  一期工程,以成绵高速广汉北出口为起点,终点为什邡市洛水镇,道路全长42公里。2008年6月动工,2008年10月底实现主路通车,于2009年4月底全部完工。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终点相接,起于什邡市洛水镇,终点为红白镇红东桥,主要经过洛水、蓥华、红白三个镇。

  二期工程全部位于山区,施工难度极大。对于这段路的修建,孔繁敬回忆,“需要处理7个地质灾害点,新建两座大型桥梁和一座中型桥,翻建小桥11座。蓥华大桥和烂柴湾永安大桥区域,原本是两块地质灾害点,以前雨季一来,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大桥的修建和周边山体的加固,解决了这个长久的难题。”最终,二期工程用时13个月完工,于2010年4月提前实现道路的全线贯通。

  这条道路,打开了什邡封闭的大门,将什邡师古、湔氐、洛水、八角、蓥华、红白6个重灾镇与外界连接起来,也为什邡今后的旅游发展和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什邡人此后将这条路命名为“北京大道”。

  “泥浆村”的变迁

  在规划图谱上,孔繁敬把“北京大道”比作小城什邡的“一串项链”,其间缀有几颗闪亮夺目的“珍珠”,渔江村便是其中一颗。

  10年后的今天,走在洛水镇渔江村的沥青路上,满眼望去,一排排川西风格、灰瓦白墙的乡村小别墅映入眼幕,紫红色的三角梅盛开在渔江村的各个角落,抱娃娃的中年人,同三五好友在房前的庭院里饮茶聊天,村子里满是怡然惬意的氛围。

  “渔江村以前总被取笑是泥浆村。”村支书黄益成的一句话,将渔江村的记忆拉回10年前。窄小的水泥村路,一到雨天就会变成烂泥地,村民们进进出出总是深一脚、浅一脚,待到天晴,漩起的泥巴又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稍不小心就会把人磕着碰着。

  地震后的渔江村是一片“荒石乱滩”,近50%的房屋倒塌,还有30%变成严重危房,接手的援建者队伍选择新址重建。

  孔繁敬记得,当时修建别墅时,千余人的工程队几乎在昼夜不停地施工。不少村民眼见着高楼平地起,有些吃惊,也有些担心。“有村民跑来问,盖得这么快,用钢筋了吗?直到踏踏实实看到钢筋,看到用料,他们才放心。”

  2010年初,渔江村在新址开工建设,当年9月全部完工,交上了新房的钥匙。2011年5月之前,渔江村原村民全部入住新房。现在的渔江村居住区,西与北京大道相连,占地面积500多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210幢小别墅。别墅两层高,运用整体性的框架设计,能抗8级地震。按照家庭人数,村民每人可分得25平方米住宅,再每人配有10平方米的“微田园”,可以作为蔬菜、花圃的种植地,也可以做成供人休闲的庭院。

  新的渔江村,从空中俯瞰,别墅群像一只鱼的形状。依托村中现有的三座水库资源,渔江村打造出集休闲、观赏和饮食为一体的活动场所,成为“可行、可居、可复制”的重建样板。

什邡市人民医院系援建项目中单体规模最大的工程

  红白镇的重生

  项链上的另一颗“明珠”,就是红白镇。作为地震中什邡受灾最严重的小镇,红白镇的房屋,当时几乎没有一处完好,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地震前,小镇以开采小煤矿、磷石膏为主,散乱无序,没有核心生产力。地震之后的红白镇,在援建下,走上了一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作为北京市整体援建的项目,援建方按照特色旅游小镇的目标,经过规划,在红白镇上修建了12条道路,一所小学,一家卫生院,一家敬老院,两处菜市场,另有供水站、污水处理厂、公益广场和商业步行街。施工自2009年初开始,至2010年底结束。届时,由16条道路构成的24公里镇域网形成,水泥盘山小路变成加宽的沥青路,一个灰瓦白墙、云腾雾绕的川西小镇,呈现在村民和游人眼中。

  10年间,小镇陆续关停散乱的小煤矿,丰富的磷石膏资源交由一家国有大型磷矿企业打理,转而发展水电资源,先后建设5家小水电站。此外,按照北京援建时的规划,重点推介旅游产业。

  红白镇党委委员赖兵介绍,在北京援建的基础上,小镇依托当地的绿水青山,蓄力发展漂流、枫叶景区等特色旅游业。目前,全镇2100户村民中,参与民宿、旅游接待的村民有400户左右,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以前在小煤矿务工和外出打工的人群,也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渐回流。小镇上,曾经收入不到500万元的豆腐作坊,10年间作为旅游产品被逐步推广,创下销售收入6000万元的新高,成为镇上唯一一家规模企业。

  此外,依托自然条件,当地村民还持续发展高山茶叶种植、药材种植。赖兵介绍,地震前,这里的人均纯收入为1万元左右,10年后,小镇居民的纯收入达到17542元,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现在,全镇旅游收入已达到3000万元以上。红白镇,逐步成为川西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产业经济“脱胎换骨”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强筋壮骨”的重生,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

  医疗和教育,是什邡当地百姓最为关心的两个话题。什邡市人民医院,原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北京确立对口援建后,在距离老院区700米的地方,新址新建,总投资4.48亿元,使其成为援建项目中单体规模最大的工程。如今,什邡市人民医院已是一家三级乙等医院。在安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分别指导下,该院心脏介入手术、肿瘤放疗等重点项目发展成果显著,成为四川省内硬件设施一流、技术水平领先的现代化县级综合医院。

  在教育方面,北京与什邡签订了“京什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京什学校“手拉手”结对。截至目前,什邡市赴北京参培的学校干部、教师达到1200余人次,北京到什邡市指导的教育专家达200余人次,北京优质教育资源使用点达到100个,覆盖中小学主要学科。

  震后,为了恢复什邡的“元气”,由北京出资3.2亿元建设了高标准的什邡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产业园,成为震后拉动什邡工业加快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大项目陆续开工,投资签约接二连三,什邡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

  一组数据见证着什邡实实在在的变化。2017年,什邡GDP增速达到9.7%,成为德阳地区第一。2017年,什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0户,较震前的2007年翻一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0亿元,与震前的160亿元相比增长206%;201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4.7亿元,比震前增长123.64%。

  从援建到合作

  10年援建,北京和什邡同舟共济,尽管最初的援建计划已经完成,但两地的交往,已由“对口援建1.0版本”升级为“后援建计划2.0版本”。

  最初的“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北京为援建什邡累计投入援建资金70亿元,完成了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四大类108个大项目的援建项目。2010年9月,在援建计划完成基础上,北京市又着眼于巩固提升援建成果,与什邡签订了三年合作框架协议,提升什邡可持续发展能力。2013年12月,两地再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教育、卫生、商贸、旅游、文化、工业等领域长期开展合作。2015年5月,北京什邡交流合作协会成立,助力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拉开长期合作序幕。

  今年5月9日,京什深化合作暨什邡发展振兴产业投资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此次签约,京什双方签订了《京什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书》《医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京什文化合作框架协议书》《旅游发展备忘录》,助推什邡建成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北部新城核心区,建设精致生活城、西部教育城、天府健康城,打造创新改革示范区、森林康养首选区、幸福和谐样板区。

  同一天,为表彰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发展各方面对什邡贡献突出的市外人士,当地评选孔繁敬等8人为“荣誉市民”。已经退休的孔繁敬,借此契机再次回到什邡。在这里,从作为北京城建集团什邡援建前线总指挥,到任职北京前线指挥部留守处主任,将近10年时间,他一直在震后的什邡忙碌着,也亲眼见证着这座川西小城的变化。

  当得知被评为什邡市的“荣誉市民”,孔繁敬称“内心触动很大”,认为是对他们这些援建者的褒奖和肯定。他代表援建者吐露了当下的心情,“什邡对我们心心念念,我们对什邡也是一往情深。”

  文/本报记者 张雅

  摄影/本报记者 胡金喜(除署名外)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