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凤林 为中国火箭焊接“心脏”无一失误

2018年08月24日 03:3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高凤林 为中国火箭焊接“心脏”无一失误

  高凤林40年来一直从事火箭“心脏”——发动机焊接工作,他攻克了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世界性难关。

  高凤林在工作中。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火箭总装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国家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中国质量奖唯一个人奖获得者,荣获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三项金奖。1980年至今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攻克了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为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国家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3年 担任211厂(火箭总装厂)十四车间氩弧焊组组长。

  2005年 氩弧焊组被全国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高凤林班组。

  2014年 荣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三项金奖

  2015年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职工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十大最美职工,成为登上央视《大国工匠》节目第一人。

  2016年 荣获中国质量奖最高奖唯一个人奖、全国十大最美职工称号。

  匠心阐释

  航天事业应该是已知产业体系里要求最高、条件最复杂,边界条件最窄、风险最大的行业,焊接技术在航天领域得到了最充分的应用。每一次应用都要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的产品,也唯有火箭,所以航天质量理念承载着国家民族的责任和荣誉感。

  具有现实意义的工匠精神,是在单位时间内追求极致和完美,而不是一味地慢工出细活。工匠精神要以产品为牵引,转化为产品。

  高凤林第一次“走红”是1999年,他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那年“五一”,他受邀登上了崔永元主持的央视《实话实说》栏目。

  5月3日,他带着女儿去劳动人民文化宫逛书市,卖书的看到他指着喊:“你不就是前两天那个电视嘉宾吗?”人群立马“嗡”的一声响向他涌来,他带着女儿“落荒而逃”。

  这样的状态让他并不舒服。他最舒适的地方是东高地大树参天的大院,待了近40年的熟悉的车间,他用一把焊枪,对抗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工况,将一枚枚火箭安全地送上太空。

  对抗地球上最复杂的工况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一座深宅大院,地处北京南苑东高地,高高的院墙贴着马路边,将院里院外分隔成两个世界。高凤林从1980年起就在这院里正式工作了。他面目清瘦,举止斯文,像一个文化人,而不是技能工人。这可能与他爱读书有关,徒弟们谈起师傅,也总会提到这个习惯。虽然已经登上行业的金字塔顶,他仍然是整个班组最有学习热情的那一个。

  8月16日下午,高凤林在车间走了两圈,大多数的操作都已经可以交给年轻人。他只是时不时停下来交代几句。车间里,几台高达一人半的火箭发动机喷管正处在焊接生产阶段。

  火箭高达20层楼、体重数百吨,但仅仅一个密封圈、螺丝甚至几克的杂物就能让它在飞行中轰然解体。焊枪的每一次点焊,力道、时间把握不对,就是巨大隐患。

  “坐飞机遇到气流,都会产生很大的颠簸。而火箭是以超高速度冲破整个大气层中,可想而知环境有多复杂。”高凤林说,氢氧火箭发动机里的液氢燃料温度为-253℃,燃料燃烧时最高温度超过3300℃,如此巨大的温差在瞬间切换,这种工况也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高凤林说,焊接技术在航天得到了最充分的应用,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仅0.16毫米,焊接时间误差仅限0.1秒。火箭上每种材料的焊接方式均不同,高凤林经手的材料已经上百种。

  高凤林站到了焊接领域金字塔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大多数长征火箭都是从这里研制生产。高凤林发明的多项焊接技术,已经成为火箭焊接领域的通用工艺。

  车间工作室有一面橱窗,摆放着几面国家级、集团级的班组荣誉的奖牌,更多的奖牌摆不下,挤满了窗台前的一张大桌子,阳光下金光闪闪。展板贴满了四壁,上面的照片记录了这个班组20多年的荣耀时刻和得意之作。采访中,高凤林经常讲着讲着,手一指,就是某张照片里的故事。

  工作室是班组学习与交流的场合,也装满了这个班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回忆。高凤林班组前身是运载火箭研究院211厂14车间氩弧焊组,成立于1957年。1993年,高凤林接任组长;2005年,正式命名为高凤林班组。2011年,高凤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这是人社部在全国首批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培养一名氩弧焊工相当于培养一名飞行员

  1978年,高凤林以第二高分的成绩考上七机部一院211厂技校,这个技校毕业的优秀人才都将与火箭等航天产品为伴。他第一志愿报的是机加专业,想着在大厂房操作大设备,何等威风。所以当被分配到焊接专业时,他心情跌入谷底。

  高凤林当时对焊接并不理解,脑海中浮现的是大马路上修下水道和建筑工地上焊钢筋棍的,与理想相差甚远,随之成绩直线下滑。老师问起原因,他直言:焊接没劲。

  于是2个月后,老师安排了一次下厂参观。同学们来到第一代氩弧焊工陈继凤的车间,陈继凤从火箭部件的操作台上走下来,对这群孩子说,氩弧焊的焊接人员被称为金手银手,当时我国还生产不出氩气,从东德进口,普通氩气3万元一瓶,高纯氩气6万元一瓶。培养一个氩弧焊工,相当于培养一个飞行员的代价,飞行员用的是燃油,氩弧焊工烧的是氩气。

  说起高凤林人生中的“决定性时刻”,那一定算是一个。他看到焊工师傅们在复杂的火箭发动机前操作,“老师傅非常熟练,真是感觉到一种羡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酷。”

  这次参观以后,高凤林对焊接工作的向往油然而生,成绩也随之直线上升。所以现在高凤林去学校演讲,也会建议老师把行业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打心底里爱上这个专业,为之而努力学习。

  曾经让他仰望的陈继凤师傅,后来成了他的恩师,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两个人之一。陈继凤对焊接工的要求有一个概括:三性,就是稳定性、协调性和悟性。端焊枪要稳,焊到精细处连呼吸都会决定成败;做大任务有时需要几十个小时全身较着劲,身体如果不协调、柔韧,坚持不下来;不同于机加、钳工、钣金等工种的操作质量可以直接测量,焊接的一部分质量无法测量,这部分隐性质量只能靠对知识、技术、操作的综合应用,并且拥有良好的感觉和悟性。

  而要成为大匠,高凤林认为还需要另一种素质:担当。徒弟们如今技术都已经堪当大任,但遇到关键产品,仍然会交枪:“师傅你来吧!”缺的是一份敢于面对失败的担当。集体学习的时候,高凤林会组织年轻人看《士兵突击》和《亮剑》,“希望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成长就是在这样的瞬间发生的。”

  高凤林年轻时有着“拼命”的劲头,难活重活都冲在前面,至今身上伤痕累累。他的左臂残留着一颗黄豆大小的铁屑,是当时为了赶国家重大任务受的伤,因为离骨头只有2毫米,医生建议先不取出,以免次生伤害。那以后,高凤林理解了革命战士身体残留弹片的感觉。

  “神”乎其技,产品中见人生

  年轻的时候,高凤林追着难题跑,总想去解决最难的问题;到了职业生涯后半程,难题开始追着他跑。

  因为在业界以擅长解决疑难杂症闻名,航天系统内外的单位,遇到解决不了的焊接难题,总会想到高师傅。

  有一年,高凤林正在为大火箭长征五号的制造攻关,这时经厂长拍板,一个任务送到他面前。这是一个火箭发动机的泵前阀座组件,一直以来产品合格率很低。随着火箭发射越来越密集,改进工艺、提高合格率被提升日程。

  高凤林一看,这属于软钎焊工艺,是钎焊中的一个“偏门”,而他自己干的是熔焊,“此焊非彼焊”,就回绝了。

  “你是不是焊接特级技师?是,就干!”厂长下了命令。其实之前其他单位研究了很久都没对策,厂长也是没了办法。高凤林随即组织班组里最强力量一起攻关,还专门划出了工作间和设备。可是三个月过去后,一次都没成功。

  高凤林只得亲自出马。做了几道试验,他断定问题是出在镀铜不均匀性的过程把握不到位。接着,他越深入研究越发现,这个小部件跨了太多专业,他不得一个一个知识点现学现用。最终在项目认证中,他们列出了30多个问题,并一一提出工艺方案,将问题全盘破解。

  2014年,高凤林携带这个项目及其他两个项目赴德国参加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破天荒三个项目全部获得金奖,这在中国至今无人超越。

  从艺至今,这样的“救火”任务高凤林做了不计其数。

  2006年11月底的一个晚上,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秘书多方辗转找到高凤林,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制造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希望高凤林前往解决。

  别人都说他“神了”,高凤林却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很多别人一年、三年没攻关下来的,为什么到我手里一两个月就解决了?我不是神,只是善于把知识结合到实际中,应用性地解决问题。”他对记者解释。

  在徒弟马铁铮眼里,师傅最让他望尘莫及的品质,就是爱学习的劲头。“我跟了他20年,他始终一有时间就埋头看书,钻研新的知识。”

  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产品;在高凤林眼中,产品就是人生。

  至今回想起来,那个阀座组件仍是他最难忘、最感慨的一次攻关任务。不仅是因为难度,也因为整个艰难跨界的过程让他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必须对相关协作专业有整体的认识,才能完成高端的收获。而人生也是如此,真正投入这个项目以后,“对人生的把握也更深刻了。”

  高凤林人生中80%的时间都给了工作,15%时间用来学习,剩余的5%全都给家人。有一年连续攻关一个月,他几乎没有合眼,每天在车间干到5点多,回家洗把脸,8点钟又准时出现在车间。

  航天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夜里,工程师在高凤林身边等焊接方案;一大早,总设计师又来问结果。高凤林这一环节不搞定,后续工作都无法进行。制造在工业体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型火箭研制周期内,1/5时间用于设计,4/5都耗在制造上,能不能把设计方案完美地制造出来,检验着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

  要物优价优,甩掉“物美价廉”标签

  2015年之后,高凤林的生活又起了变化。当年4月28日,他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广泛而持久的大国工匠宣传,高凤林是央视《大国工匠》栏目推出的第一个人物,也成了共和国大国工匠的代言人之一。

  之后,他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走进政府、学校、企业,去往全国宣讲工匠精神。埋头苦干半生后,如今他开始总结工匠,也开始考虑国家的事。

  “什么是工匠?顶天立地是为工,利器入门是为匠。工匠两个字是分不开的。”他摸索着如果更好地向公众传达工匠精神。“追求工匠精神,就是要琢磨好干好产品的门道,国家、行业、企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门道,谁琢磨得到位就越能保证质量。”

  有人追忆起古代的匠人,思念慢工出细活的年代。高凤林却认为,慢工出细活并不是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具有现实意义的工匠精神,是在单位时间内追求极致和完美,不仅要求质量,也要将效益最大化。

  航天产品风险甚高,历史上每次失败为航天人造成的打击,让高凤林不得不有些“唯产品论”。不论科技多先进、理论多深奥,如果不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就没有意义。

  高凤林欣赏德国、日本的产品质量体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自信,也会从高质量的产品中生发。“为什么我国的工业产品比不过外国?汽车已经发明100多年了,汽车发动机的结构、材料我们也都清清楚楚,为什么就是造不出高质量的发动机?”高凤林认为,问题出在具体的工艺过程控制。

  2016年,高凤林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是唯一一个获奖的个人,这是质量领域国内最高奖项。高凤林在质检总局领奖发言时,全面阐述了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让中国产品甩掉物美价廉的标签,要物优价优;二是要注重“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

  质检总局相关领导听罢他的讲话,对他说,他说的这些,正是设立中国质量奖的初衷,因为质量关乎国家荣誉和民族的形象。

  ■ 同题问答

  你觉得在完成自己的成就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

  应该是阀座组件产品。不仅牵涉到焊接本专业,还牵引了很多制造体系的专业问题。通过这个产品,我认识到不能局限在本专业内,还要把握相关领域的跨领域协作,这对于专业的认识、人生的把握,都是一个促进。

  什么时候是您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最艰难的是长征五号芯一级火箭发动机前身的攻关。最难的是其中一整套关键部件,利用最先进的手段都无法完成。当时集合了全国智慧,来了很多专家。一个月里我天天加班到凌晨5点,8点又回到车间,最后交出完整一套部件。坚持下去是因为所有人都在等着,责任感使我们不得不坚持下去。

  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现在希望徒弟们能赶紧接上班,冲在一线。国家需要大批努力的人,去超过国外同等的专业。现在有很好的环境,要看他们自身努力。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影响我最深的两个人是我的老娘和师傅。老娘曾经告诉我3句话,一是人穷志不短,二是做人不要让人戳脊梁骨,三是做事要让人竖大拇指。我做事干到一般般都觉得丢脸,要干就干到最好。老娘的这些道理我一生都在坚守。

  你还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我希望自己有无限的精力,可以不用睡觉,因为总是感觉精力不够。

  你感觉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经手的火箭一次次成功飞上天,让我国航天事业能够跻身世界一流。而且我经手的产品没有导致过一次故障。

  A特12-A特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A特12-A特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编辑:张楷欣】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