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遇见夏木塘”展揭幕 探索设计改造激活“空心村”

2018年10月02日 14: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遇见夏木塘”展揭幕探索设计改造激活“空心村”
    图为由夏木塘村标志性的水塘改造建成的水塘剧场。 UED供图 摄

  中新网万安10月2日电 题:“遇见夏木塘”展揭幕 探索设计改造激活“空心村”

  中新网记者 肖欣

  “十一”黄金周期间,“Village Vision之遇见夏木塘”展在江西省万安县夏木塘村揭幕,以一个“空心村”的改造展示“未来乡村生活方式”。

  该展览由CBC建筑中心主办,同期举行的研讨会上,多位建筑师、设计师、策展人分享改造经验,探讨振兴乡村的有效模式和可行路径。

图为高校设计建造大赛作品“榫卯间”,现成为夏木塘村“小小美术馆”。 肖欣 摄
图为高校设计建造大赛作品“榫卯间”,现成为夏木塘村“小小美术馆”。 肖欣 摄

  夏木塘村位于江西省万安县境内的枧头镇。枧头镇原有上、下木塘二村,后者更名为“夏木塘”,取“夏日林木,汇水为塘”之意,这里保留着都市人向往的“听夏日虫语,问塘中秋色”田园生活场景。而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原本有50多户人家,随着越来越多青年到大城市务工、搬离,夏木塘面临“空心化”危机:村里老龄化和人口流失,房屋和农田不断被废弃,乡村活力日渐丧失。

  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很多乡村迫切需要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行模式。今年夏天,万安县政府联合CBC建筑中心,以“趣村”命题,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设计师对夏木塘村进行改造,以期对乡村现有的消极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植入新的功能,将新的风貌带入传统乡村。同时,21所国内外高校建筑专业师生在此展开设计建造大赛。

图为“祠堂书院”,将成为儿童阅读的公益空间。 UED供图 摄
图为“祠堂书院”,将成为儿童阅读的公益空间。 UED供图 摄

  众多当地村民参与了营造,他们说,“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只是比原来更美了”。

  如今,建造大赛的“趣村作品”成为夏木塘村里展览、教学、活动的空间,华南理工大学“趣村竹园—若浮廊”与南京大学“迷篱”、同济大学“趣村乡戏”,成为外来小朋友与夏木塘村小朋友共同表演儿童时装秀和儿童音乐剧的舞台;昆明理工大学的“榫卯间”成为小小美术馆;天津大学、美国雪城大学等高校的作品“荧光夏木塘”、“声之穴”、“萤火虫之屋”、“树中之屋”散落在树林、田地、房前屋后,成为孩子们的亲近大自然的乐园……

  “十一”期间,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周宇舫设计的儿童绘本图书馆开馆,挂牌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支教基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亦农设计的木塘大院由上布素麻创始人杨磊策展,展示传统夏布的魅力,并进行夏布植物拓印体验课;建筑师王彦设计的夏虫咖啡举办“夏木塘杯-天使之眼儿童摄影展”,摄影师虫儿在此为儿童开设摄影课堂;在建筑师王求安与纸在学堂创始人龙文共同设计的手工作坊中,武陵龙氏古法造纸术传承人龙占先、江右文氏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文宗杨分别展开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的儿童教育课程……

图为在“木塘大院”举办的夏布植物拓印体验课。 UED供图 摄
图为在“木塘大院”举办的夏布植物拓印体验课。 UED供图 摄

  夏木塘村中的标志性建筑也通过改造被赋予新的功能。祠堂书院由建筑师张海翱同竹建筑专家曾伟人合作设计,两个盒子公益组织在这里展开乡村公益夏令营;建筑师李以靠所设计的木塘客栈力求以低造价为当地村民打造民房改造样板,陈展辉策展的“美好之家”将木塘客栈打造成城市之外的亲子乐园;景观设计师谢晓英所设计的水塘剧场、草坪酒会,以少量的人为干预,在基地原貌的基础上简单自然地为村民打造出一个公共空间。

  中科院建筑院总建筑师崔彤设计的竹林茶园、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恩芳设计的夏木塘游客中心、建筑师刘珩的游戏花园、设计师叶友的木塘宴等将陆续启幕,艺术家赵海涛参与的“艺术家驻村计划”和米念工作室的“食物剧场”也将展开。

图为由废旧房屋改造而成的村中休闲场所。 肖欣 摄
图为由废旧房屋改造而成的村中休闲场所。 肖欣 摄

  “遇见夏木塘”展览期间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的建筑师、设计师、策展人、艺术家们分享了参与夏木塘村改造的经验,指出乡村振兴四要素:设计改变乡村,艺术修复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

  专家们表示,希望通过改造夏木塘展示未来乡村的生活方式,唤起人们对乡村社会模式的思考,同时呼吁“设计和建筑改造只是开始”,未来还需通过恰当有效、可持续地管理运营,循序渐进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入乡村,激发乡村的活力。(完)

【编辑:赵一凡】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