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奋斗自强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

2018年12月12日 12:3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奋斗自强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

  崔文佳

  在举世瞩目下,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在最讲究脚踏实地的科研领域,从无近路可抄,更无坦途可言。每一个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都是难以计数的默默付出。如果说“航天式逆袭”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即便从零开始、屡战屡败,即便周遭满是打压围堵,但只要心中有数、永不止步,就总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随着8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从中国西昌出发,向遥远的月球飞去,在举世瞩目下,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目前,第二次轨道修正完成。

  作为“今年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深空探测科学研究工程”,这一科技开拓实践让国人倍感振奋,也让国际社会大加赞叹。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嫦娥四号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不是简单地落在月背的一小步,而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一大步,是中国航天从并跑迈向领跑的一大步。

  如此深远的意义,源自这项任务的高难度以及后续研究的零突破。由于月球自转和绕地球公转周期一致,一直以来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正面。而登陆月球背面十分考验探测器和地球直接的通信能力,为此,我们国家成功架起了“鹊桥”。中继通信的实现,本就是科技实力的象征。而在月之暗面开展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一批原创性、领先世界的科学成果,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这一次,创造历史的主角终于变成了中国人。较之发达国家,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底子薄。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硬是顶住了国外技术封锁的压力,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稳的质量,在浩瀚宇宙中蹚出了一条中国之路。尤其是新千年之后,酝酿已久的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嫦娥”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1年,嫦娥二号全面实现了6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探测任务;2013年,嫦娥三号拍摄了人类时隔40多年最清晰月面照片……这样的“小步快跑”之中,中国的探月工程实现了比学赶超。

  以更大视野来看,探月工程跑出“加速度”,仅仅是近些年中国迎来创新盛果期的一个缩影。国内外舆论场中,不乏声音在问:中国创新为什么能?答案不一而足,却显而易见。比如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尤其当中国人愈发明白创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就“有决心不让任何东西成为拦路虎”——加大投入,去年中国科研经费总额已经刷新到仅次于美国的1.76万亿元;政策支持,鲜明倡导“允许试错,包容失败”,对创新企业“扶上马,送一程”。除了大手笔的人财物力投入,中国还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益于这个法宝,我们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坚克难,科技管理服务系统有力,人才资源调配得当,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大力弘扬……一言以蔽之,厚积方能薄发,耕耘必有收获。

  有老专家感言,“我们是用修14公里高速公路的钱,修了一条38万公里长的奔月之路。”在最讲究脚踏实地的科研领域,从无近路可抄,更无坦途可言。每一个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都是难以计数的默默付出。如果说“航天式逆袭”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即便从零开始、屡战屡败,即便周遭满是打压围堵,但只要心中有数、永不止步,就总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只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才不会受制于人。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回头来看,谁能想到“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新中国,竟能一跃成为科技大国,而今还能以“前无古人”的月球背面之旅惊艳世界呢?成绩令人欣慰,但抬头仰望浩渺星空,我们又深知这一大步还仅仅是一小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行动哲学”,便是奋斗自强、闯关夺隘。我们相信,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中国科技定能抵达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