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这些“老北京”列入20世纪建筑遗产

2018年12月19日 10: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这些“老北京”列入20世纪建筑遗产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在故宫首发

  ▲北京国会旧址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届国会的旧址,现用作新华社礼堂。 资料图供图/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

  ▲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

  本报讯(记者 王岩)《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于近日正式出版。为总结该书出版的学术成果,同时就20世纪建筑遗产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关议题展开研讨,该书首发暨学术报告研讨会12月18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系对2016年、2017年共计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50个“北京建筑”的提炼展示,其主题与北京市国资委和北京建院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都·城——我们与这座城市》专题展览”相契合。本书的推出伴随着“都·城”专题展,让大家再一次走进这座熟悉的城市,品身边的前辈建筑师的贡献,感受北京城的建设成就。

  单霁翔院长以“20世纪遗产与北京这座城”为题,向与会嘉宾与建筑师讲述了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产生的客观背景、项目特点、发展脉络及保护现状,特别从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背后的“人和事”与大家分享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包括以梁思成、杨廷宝、杨锡镠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以北京建院五十年代“八大总”为代表的中国20世纪建筑先贤为北京建筑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以张镈、张开济、赵冬日、华揽洪、戴念慈、林乐义、龚德顺、吴良镛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建筑师的卓越贡献。

  单霁翔表示,这并非是一本简单的建筑遗产图书的出版,它是集作品、建筑师、设计思想乃至建筑师生平的展示,不仅勾勒出百年北京的建筑历程,还特别表现了在古都北京的背景下,中国建筑师书写下的城市与建筑的新画卷。

  他说,这本书介绍了第一批、第二批共计198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可喜的是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项目源自北京,这不仅仅说明北京、北京建筑、北京建筑师的超凡贡献,更说明基于历史文化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北京20世纪建筑的发展与演变走在了时代前列。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北京市第二批中国

  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全国农业展览馆、北平图书馆旧址、北京民族饭店、北京工人体育馆、石景山钢铁厂、北京国会旧址、798近现代建筑群、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北京大学地质学馆、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段、首都机场航站楼(20世纪50、80、90年代)、宣武门天主堂

  相关新闻

  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设计研究中心成立

  昨日,“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设计研究中心”宣告成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等为“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设计研究中心”揭牌。

  据了解,这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国际准则与国际化建筑文博发展趋势所成立的,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共同成立的跨界设计研究机构。

  徐全胜董事长介绍,“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设计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应包括:推动国内外以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为中心的各类遗产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认定、调研、传播等事项的工作;联合中国文博界开展以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规划设计研究为中心的工作;以文化创意设计研发为中心拓展建筑文化的系列推广工作;举行相关建筑文化遗产论坛、会展、出版、传播工作等。文/本报记者 王岩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