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有名”到“有实”:河长制落地见实效

2019年03月21日 11:1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从“有名”到“有实”:河长制落地见实效
  金湾区系统推进全区51个水体的治理与保护,今年拟新建120公里地下管网

  金湾区将继续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迈进。图为风景优美的三板河。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几台挖掘机摆动着机械臂,河面淤积的杂物正一点一点被捞起,曾被两岸违法建筑侵占的河道得以“重见天日”,过去“无立足之地”的河岸开阔起来,流水潺潺的声响也愈发清脆悦耳。

  这是19日上午金湾区红旗镇三顷河整治的现场场景。去年底以来,金湾区针对该河道两岸乱搭乱建、河道淤塞等现状进行整治,目前已完成了河岸基础处理施工和部分截污槽建设,在今年4月汛期来临前,这里将是另一幅画面。

  事实上,三顷河的变化只是金湾区推行河长制工作的一个横截面。自2017年全面启动河长制工作以来,金湾区目前已形成“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水陆共治”的良好工作格局。接下来,金湾区还将继续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迈进。

  ●南方日报记者 董谦君

  整治行动 截污纳管、生态补水 三顷河将“大变身”

  在红旗镇小林片区,三顷河贯穿而过,下游与小林涌连接,全长约1.1公里,是小林城区的主要排洪河道。

  河道两岸沿线均为居民楼,长期以来生活污水大多直排到三顷河,河道沿线脏、乱、臭情况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及河道水质环境。

  “两岸出租屋密集,人口众多,本来不宽敞的河面变成了‘暗流’,情况不容乐观。”金湾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整治之初,部分河段甚至完全被两岸建筑物以及岸边杂物所遮挡,几乎难以发现有河道的存在。今年初,记者也曾走访该河段,肉眼观察甚至难以看见裸露的河道,河岸两旁更是难有“立足之处”。

  针对上述情况,整治行动很快部署下来。目标是疏通河道,截流、收集污水后集中排至市政污水系统,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河道水质环境及河岸整体环境,整个工程总投资达2600万元。

  首先是截污问题。按照计划,金湾区将要整治的河道两岸共计长约2300米,两侧河岸采用箱涵式挡墙进行截污。“同时,在下游建设污水泵站,将截流的污水强排至市政污水管网。”上述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结合岸线整治、补水系统的提升工程也在推进中。整治工程将修建河道补水泵站系统,在枯水期从小林涌引水至河道上游,形成河道长年水流状态,形成岸线规整,水流清澈的河道环境。而两侧河岸设置通长人行休闲步道,采用花岗岩铺装,沿线设置绿化种植及照明庭院灯。

  “在去年底进场全面施工以来,目前已经完成1100米河道两岸基础处理施工,完成截污槽河岸720米,完成泵站建设桩基施工50%,完成水泵制作。”金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工程建设正在加班加点实施,确保4月15日前投入运行,目前完成工程投资约800万元,完成形象进度30%。而到今年6月底,昔时污水横流的“臭水沟”也有望变成绿植环绕的生态河。

  三顷河的小小变化仅是金湾开展河长制工作的其中一小部分。自2017年以来,金湾区已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形成健全的河湖治理和保护工作机制。形成“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水陆共治”的良好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区级河长共开展巡河450余人次,巡河发现问题能及时督办并整改,共发放督办函48份,督办问题整改48次。

  目前,列入黑臭水体整治挂牌督办的北排河和南排河已取得明显效果。其中,北排河整治工程投入资金6000万元,完成了河道清淤、上下游新建污水管网等工程,河流水质及岸线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而南排河整治工程投入资金8000万元,完成了河道清淤、两侧污水管网排查修复等工作,水质明显改善。同时,三顷河、红旗运河、生态河、东升河等8条问题河涌的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前期工作,陆续进场开工。

  成效初显 累计巡河530余次 督导检查向常态化迈进

  桑基鱼塘,绿荫林道,花香鸟鸣。沿着中心河公园的河道一路前行,呼吸新鲜空气,这是自山东前来金湾定居的退休老人张伯每天的日常。“这里环境很好,尤其喜欢在河边散步,越来越喜欢在这里生活了。”未来,围绕中心河、大门口水道等生态公园,依水而建,具备亲水休闲功能的区域将越来越多。

  事实上,在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过程中,金湾区以“七大任务”为抓手,系统推进全区51个水体的治理与保护,整治成效显著。

  建立台账,倒排计划,扎实开展河湖整治专项行动,切实管好“盆”和“水”,全面推进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实现河长制名实相符,这是金湾区对推进水环境治理提出的要求。

  按照部署,2018年,金湾区开展了两次水面漂浮物清理专项行动,落实河湖巡查和保洁人员约150人,清理河流长度累计110千米,其中清漂2800吨,清淤23万立方米,清理非法排污口16个,清理网笼等河湖障碍物33处,“五清”行动开展以来,河湖面貌彻底转变,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水生态修复是河湖治理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之一,涉及到从“岸上”到“水中”的方方面面。金湾区抓准问题的主要矛盾,首先把工作重点落在大力推进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上来,做好源头上的把控。

  为此,金湾区加快了对原有污水管网的排查、修复,并同步提升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和垃圾收运基础设施能力。一系列工程正在推进中:三灶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及扩建工程总投资1.5亿元,已在2018年4月底建成投入运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红旗水质净化厂新建工程总投资6亿元,已于2018年8月进场进行软基处理,计划于2020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届时红旗片区的污水日处理能力可达10万吨。

  “另外,投入约6200万元于2018年7月开展全区总长380公里的排水管网健康普查,目前已完成301公里管网的清淤和检查工作。”金湾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查出管道雨污混接551处,查出污染源261处,清理污泥、石块、建筑垃圾等淤塞物共计2.4万立方米,并将进一步针对所存在的“病症”进行整治。

  河长制工作带来的变化还有对河湖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在数据化的基础上,落实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将河湖管理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定岗定责,完善河道巡查监督处罚工作机制,加大巡查力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金湾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金湾区共设立分级河(湖)长128名,其中区级31名,镇级28名,村级19名,组级30名,另有民间河长6人。按照计划,河长制工作还在每月开展全区河湖管护工作全覆盖检查,目前已累计巡查河涌530余次,发出整改督办函42份,督办整改事项53项,督导检查正向着常态化迈进。

  计划目标 120公里地下管网让地上生态环境更好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金湾区将重点整治10条问题河涌。

  如今,经过持续不懈的整治,三灶南、北排河已取得一定进展,有望摘掉“问题河涌”的帽子。“下一步也将重点落在其他的8条河涌上来,力争在年底全部完成不黑不臭的目标。”金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问题河涌的治理上,金湾区提出,要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在污染源和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建立问题河涌“一河一台账”,完善两岸截污工程,改善水动力条件,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进一步加快推进问题河涌的整治工作。今年,金湾区计划再新建120公里的地下污水管网。

  从具体行动上来看,按照计划,2019年,金湾区还将着力打造具有金湾特色的“万里碧道”工程,各级河长湖长将盯紧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推进“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和问题河涌整治工作,确保河长治,让河涌变清变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按照高标准打造“万里碧道”工程的工作要求,金湾区提出,要紧盯“河更美”目标,着眼长远,积极申报红旗河和三灶湾海堤省级“万里碧道”试点建设工程。

  其中,就包括要加快推进中心河、大门口水道等市、区级“千里碧道”的建设,打造具有金湾特色的城市碧道、郊野碧道和生态碧道建设模式,探索碧道建设积累试点经验,把“碧道”的建设理念融入全区问题河涌的治理中,全面提升全区河湖长制工作水平。

  受到台风“山竹”的影响,去年“三板—沙脊”段海堤层一度出现“过水”险情。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金湾区将全面启动海堤百年一遇提升工程,计划投入资金近1亿元,先期开工建设小林联围沙头闸—联合闸段近5公里海堤的百年一遇加固达标工程,进一步提高全区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同时,金湾区也在持续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全区原有的16个水浸黑点已在2018年完成整治,目前,正在推进机场东路和机场片区水浸点的整治,按计划在今年汛前完成所有整治工程,确保安全度汛。

  “接下来,金湾区将推动河湖管理与保护全面落到实处,让河湖长制工作不断向责任化、科学化、精细化和智慧化迈进,向金湾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金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