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压靠弱势震荡 破局待实质信号

2012年05月25日 13:3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4月宏观经济数据超预期下滑之后,最新公布的5月汇丰PMI数据又进一步显示出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再加上欧债风波持续升级,于是市场习惯性地采取忽视利好并放大利空的态度。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二季度经济下行的速度及幅度都有可能超出预期,但与此同时,政策方面预调微调已加紧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再度出现系统性下跌的风险已极小。应该说,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定调透露了现阶段管理层加快政策微调节奏的意图,接下来不排除央行会超预期地采取货币举措。而在这之前,市场或采取弱势震荡的走势,来等待实质性信号的出现。

  利好刺激边缘化

  2350点附近,市场玩起了“迷踪步”。无论是欧债危机升级所带来的情绪性冲击,还是利好信息的公布,都未给市场带来明确性的指引,股指始终延续窄幅震荡的走势。

  23日晚间,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加大基建等大型项目的投资力度。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政策及时加大对冲力度,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信心。但欧债风波的短暂升级,令避险情绪大幅升温,A股无辜“受扰”。于是,股指非但未逢利好出现反弹,反倒是选择弱势下行。

  从近期热点的演绎情况来看,除了铁路板块一枝独秀外,机械、水泥等板块并未出现持续性的拉升行情;软件类个股对利好政策的反应也是后知后觉,昨日软件股在临近收盘时才出现集体拉升的情景。应该说,多数热点都未逃脱一日游的命运。

  而无论是市场忽视利好放大利空的态度,还是热点大多昙花一现,这都说明当前避险情绪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外围的情况来看,近期关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讨论越来越多,虽然这一情况未必会是最终结果,但其无疑会大幅推升避险情绪。外围市场的反复也令A股感到困扰。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在政策放松与基本面下行的博弈过程中,目前经济下行略占上风。尽管财政政策已加大力度及节奏,但其多属于老生常谈的项目,且符合年初积极财政政策的定调,因而市场一定程度上无视这一利好也情有可原。毕竟,昨日公布的5月汇丰PMI再度回落,不仅直接扼杀了市场单日的反弹冲动,更重要的是再度向市场提示了经济下行的风险。短期而言,避险情绪或很难快速消散,市场或以弱市震荡的方式予以消化。

  上下两难中买跌杀涨

  早在年初管理层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时,市场就基本对今年很难出现系统性行情达成共识。只是管理层的适时放松政策以及年初以来的几度小反弹,暂时混淆了多数投资者的视听,于是多数投资者都把反弹当作反转来操作。

  然而,毕竟本轮经济见底的过程不同以往,“L”型的运行态势也决定了市场底部运行的与众不同。

  首先,在目前经济加速下行的背景下,现有的政策放松力度,很难短时间对冲经济下行的风险。虽然说国务院常务会议表态要加大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大项目投资,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能对经济回升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方式,只有放松房地产政策。而目前来看,这一预期显然不现实;而诸如基建等传统的财政刺激规模又有限,因此其对市场的提振效应确实有限。就货币政策而言,市场对非对称降息的预期正逐渐升温,但这一利率工具仍迟迟未动,而资金价格的相对高企也使得贷款需求持续疲弱,新增信贷不及预期,经济回升动力严重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不可能迅速打开向上的空间,反映到市场上,弱势震荡就自然会成为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不过,一旦市场所期盼的非对称降息兑现,短期而言,其所释放的放松信号较强,将会推动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市场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反弹行情。

  其次,就市场整体的利率水平来看,虽然目前中短端的利率品种出现较为显著的下行,但对经济更具指示性意义的中长端贷款利率并未跟随下行,这说明全社会的利率水平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未来,只有资金供给持续增加即存准率进一步下调,并且央行在使用数量型工具的同时调降基准利率,全社会的利率水平才会显著下行,最终流动性及政策的放松才会逐步推动经济的见底回升。

  在实质性信号出现之前,投资者无需对行情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毕竟,今年以来的几度反弹,多数都是源于跌出来的机会;再加上估值底的一跌再跌,早已解除了市场出现系统性下跌的风险,因而投资者不必过于恐慌。现阶段,跌多了就买点、涨多了就卖点,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才能淡然面对市场未来的不可知因素。 记者 魏静

【编辑:王安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