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期指牌照放行 信托忙建对冲基金孵化平台

2012年06月01日 13:4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华润信托证券投资部高级经理李松哲最近很忙。从5月5日开始,他就频繁往返于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密集的路演活动让他都抽不出时间来接受采访。“日程都排到7月7日了。”就在短短一个小时的访谈期间,李松哲接了4通电话。实际上,率先取得股指期货牌照的信托公司近期都在为建立对冲基金孵化平台而忙碌。

  孵化平台“冲刺”

  李松哲忙的是一个名为“春雷计划”的对冲基金孵化平台。“春雷计划”的背景是,今年5月外贸信托和华润信托成为第二批获准参与股指期货业务的公司。此前,华宝信托于去年11月获得第一张股指期货交易业务牌照。至此,京、沪、深三地各有1家信托公司获此牌照。

  “批文刚到手,我们就开始行动,正如‘春雷’一般。”李松哲说,他也因此繁忙起来。华润信托决定联合16家期货公司和10家券商推出一个对冲基金孵化平台,将其命名为“春雷计划”。作为该计划的牵头人,李松哲从5月初开始了他的10个城市路演之旅。

  构建“春雷计划”的目的是寻找优秀资产管理人,同时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业绩见证服务,遴选出各种交易策略业绩领先的团队,并提供各种合作机会扩大管理人的资产管理规模。在李松哲的设想中,通过“春雷计划”平台,既可以让客户了解到期货私募的以往业绩,也通过合作建立投资顾问、期货公司、证券公司三方合作的资源库。华润信托目前已经有13只阳光私募产品完成了参与股指期货的前期准备,总市值达15亿元。李松哲表示,最快两个月之后华润信托旗下的阳光私募产品可以真正开始股指期货的交易。此外,一只纯跨期套利的股指期货产品也在酝酿中。

  作为第一家获得股指期货牌照的信托公司,华宝信托也十分注重此次契机。去年12月,华宝信托在获得期指牌照一个月之后,通过其旗下信托产品“励石一号”取得了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的第一个交易编码。今年4月,就在华润信托启动春雷计划的一周之前,华宝信托联合中信证券上海分公司、中证期货、朝阳永续推出了同样旨在孵化和寻找优秀对冲投资顾问的“对冲之星中国对冲基金榜”活动。

  外贸信托近期也成为阳光私募们频繁造访的对象。外贸信托证券投资部总经理助理马绍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称,他们最近也很忙,密集接待各地前来咨询期货业务的阳光私募,同时也与各大大小小期货公司密集联系,商讨各项合作事宜。

  “这还不是最繁重的工作,准备、递交各种申报材料,协助阳光私募在产品协议增加投资期货业务条款,组织信托产品持有人大会等,还有一大堆工作要完成。我们争取最短时间内在外贸信托这个平台上推出对冲产品,但同时要保证安全合规。”业内人士说,一只传统阳光私募转型为一只对冲基金,仅审批流程就要经过近3个月的时间。

  “曲线”实现“全对冲”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信托公司目前还不能申请开设新的证券投资账户,信托公司即使申请到了股指期货牌照也不能设立新的信托产品,只能在现有产品中加入对冲机制。仅仅是信托公司内部的合规流程就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通过了内部流程之后,信托公司还要向银监会和中金所申请额度。因此,刚刚取得股指期货牌照的信托公司真正进行股指期货交易,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这几家信托公司的努力似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但是这几家走在前面的信托公司并不这样看。信托公司股票交易账户即将放开的预期、即将出台的新基金法,都使得他们的工作具备更加长远的意义。李松哲称,若同一笔信托资金可以同时申请套保和套利额度,这意味这样的一只阳光私募可以做到“全对冲”,从目前情况看,有关规定似乎没有对此明确禁止。同时,《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也将进行修改,信托公司参与期货交易的范围可能会扩大,为进行对冲操作的阳光私募提供更多的空间。

  另外,“信托公司开立证券交易账户有望放开”的消息在圈内盛传。对此,李松哲表示这一说法“十分靠谱”。“如果属实,将是信托行业的重大利好”,这意味着新的阳光对冲私募基金可以成立,信托公司将从股指期货交易中真正获取收入。

  获批股指期货业务的信托公司已经增至3家,另有多家信托公司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也在积极申请股指期货牌照,今年下半年有望拿到。对于有志“试水”对冲交易的阳光私募们而言,未来会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平台,发行渠道也会更加便捷,这正是各家信托争抢客户资源的原因所在。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信托公司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才能真正吸引到优秀的阳光私募团队。对于信托公司而言,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平台”价值将逐渐淡化,利用期指牌照放行的契机加强自身的投研和风险控制能力,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记者 张昊 周少杰

【编辑:王安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