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金业跑马圈地"虚胖"严重 "僵尸基金"不断增加

2012年06月19日 11: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漫画:彭宗伟

  经历了14年的发展,我国公募基金总数日前突破1000只大关,正式迈入“千基时代”。然而基金数量爆发式增长,却遭遇规模不升反降。在目前规模与数量背离,重量不重质的背景下,基金业“跑马圈地”的敛财模式直指行业退出机制不完善等扭曲的市场化问题。

  跑马圈地却“虚胖”严重

  日前,伴随着中邮战略新兴产业、汇添富理财60天理财债基、华宝兴业中证短融50指数基金和景顺长城上证180等权重ETF4只基金的成立,公募基金数量突破千只,正式迈入“千基时代”。

  在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看来,基金数量突破1000只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它从数量的角度反映了规范之后的基金市场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论是1000只,还是第1001只都只是市场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最为根本的还是业绩好坏。

  迈入“千基时代”,本应是值得骄傲的时刻,然而面对数量与规模的背离,基金业却被指“虚胖”严重。

  回顾基金业走过的14年可以发现,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2007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期。数据显示,从1998年的5只基金增长至100只,用了5年的时间;而从900只到突破1000只,只用了6个月时间。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随着审批采取多通道同时进行后,基金数量平均每半年便增加100只左右。

  但与此相反的却是基金规模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自从2007年末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万亿元的峰值后,便一直徘徊在2万元-2.5万元的水平之间,至今已有4年,2011年缩水比例更是高达12%。

  可见,多并不意味着好,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质的提高。重规模不重业绩是造成基金业近年来虚假繁荣的主要原因。如何从量变转向质变,寻找向上的力量,成为基金业发展现阶段寻求的方向。

  “僵尸基金”不断增加

  在“千基时代”,基金公司之间的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从交投日趋活跃的分级基金,到沪深300ETF的巨量发行,再到短期理财债券基金的持续热销,创新产品的蓬勃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股票型基金。尤其是传统股票型基金话语权的旁落和赚钱效应的缺失也令投资者弃之远去,本已“虚胖”的基金现在发行更加艰难。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新发的78只基金中,若剔除两只沪深300ETF及两只短期理财基金,74只基金募资总额约为900亿元,平均每只基金的募集份额在12亿元左右,远低于去年约17亿元的平均水平。

  新基金不仅首募规模节节下降,还有部分产品甚至出现发行困难,延长募集期的状况。据统计,今年以来有8只新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仅6月份就有景顺长城上证180等权重ETF联接基金、长安沪深300非周期行业指数基金等4只基金延长募集期。特别是景顺长城上证180等权重ETF联接基金的募集期已经延长至80天,逼近“新基金的募集期一般不得超过90天”的规定。

  另一方面,迷你基金的数量不断增多,一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僵尸基金”蛰伏已久,多只基金逼近甚至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规模在5千万到6千万的基金约16只,这些基金大多长期徘徊在清盘线附近。

  “行业蛋糕没有增长,审批节奏加快产品数量猛增,出现‘僵尸基金’不足为奇。”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为保证基金不被清盘,拆东墙补西墙,寻找帮忙资金已成为业内惯用手法。”

  完善基金“退市”制度

  加快审批速度是为了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选择,投资者用“脚”投票自然能够淘汰落后产能。但公募基金不会像股票一样,经营不善就“退市”,这也令不少基民开始对基金的退出机制提出质疑。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规模小、业绩不佳的私募基金被清盘,剔除了私募基金中效率低下的产品,行业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对投资者也更为有利;而同样经市场选择后,规模过小的公募基金却选择死守,反而是保留了效率低下的产品。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市场化机制的一种人为扭曲,并不利于行业的中长期发展。

  不少专家建议,应建立基金退出机制,形成优胜劣汰,让“僵尸基金”尽早出局,才能挽救基金业信誉度偏低的状况。对于那些规模、业绩均长期表现不佳的基金,基金公司可以考虑合并。(据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