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裁员减薪潮蔓延到一线私募

2012年10月13日 09: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市场变化莫测,曾经“公奔私”的一线私募经理开始黯然失色,裁员、降薪这些字眼已不再羞羞答答。其背后固然有业绩的压力,更有投资风格转变、产品转型和升级的需求。

  裁员进行时

  “裁员、减薪潮蔓延到一线私募了。年初很多券商同行去了一线私募,被更高的薪酬吸引,但最近发现一线私募不是避风港。”上海一券商研究员说,曾经年终奖发30个月薪水的那家一线私募如今开始“瘦身”。

  上海一家规模及业绩均靠前的私募,在国庆节前已悄然裁员。而其主动离职或被炒鱿鱼的投研人员正准备投奔公募基金,借以寻求更稳定的平台保障。之前“公奔私”,如今又开始“私投公”,可谓风水轮流转。

  “国庆节后还能有一份工作,这就是幸福。”上述公司前私募研究员杨明(化名)感慨道。他说今年国庆长假宅在家里,到处发简历,连公募基金的公关岗位也不放过。

  杨明称,往年出差调研很自由,各类应酬费用报销很宽松,整天在调研路上奔波。如果打听到王亚伟的公募基金去哪家公司调研,就会立即赶去,不计较成本。而今年出差调研活动全面压缩,出差之前要先提交深度研究报告,初步判断有投资价值的公司调研计划才会被批准。“老东家原来有20名研究员,现在被裁掉了四五个。”他说。

  另一家规模较大的一线私募的研究员李伟在国庆节后(化名)刚办完离职手续。他说,“目前行情实在耗不下去,当时投奔私募,看中的是其平台好、福利好、薪水丰厚,但现在都是浮云。”李伟的老板是“死多头”,风控不到位,没有严格止损,导致净值损伤较大,多个产品到了清盘线,想咸鱼翻身困难重重。李伟觉得继续耗下去已无意义,正好公司推出裁员计划,他索性“顺水推舟”。

  2009年私募冠军广州新价值,最近也陷入裁员漩涡。但广州新价值投资总经理张玉玲称,新价值人员配备并不少,有二三十人,在私募公司中属于队伍相对庞大的公司,减员不过一两人而已。

  某私募资深人士透露,市场大跌,各方怨气自然爆发,曾经财大气粗的一线私募同样躲不过去。他们有的是看不到前景,主动回避私募行业;有的是因业绩不好,达不到股东要求被炒鱿鱼;有的是公司为节约成本,成为牺牲品。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目前一线私募的行业研究员薪水普遍比去年下滑20%至30%。薪酬锐减、裁员声紧……曾经被私募争相挖角的研究员现在成为“鸡肋”,其处境的转变可谓私募基金业的一个发展缩影。

  大私募的算盘

  私募,曾经是块金字招牌,特别是一线私募丰厚的薪水,吸引公募基金经理蜂拥而至。而有了公募基金的作战经历,在市场上更能展示一呼百应的魅力,吸引各路资金纷至沓来购买私募产品。但在残酷的市场面前,从公募转至私募的基金经理并非都是胜利者。

  事实证明,确实有不少阳光私募管理人“公转私”后出现水土不服,甚至惨败出局。

  “公转私”的一线私募经理洪京(化名),曾掌舵的公募基金净值在2007年增长180%,随后转战私募,闪电发售四只产品,但大盘随即开始一路下跌,至今年上半年,洪京管理的四只产品均出现大幅亏损,净值甚至夭折一半,达到清盘线。

  市场行情不好,无论出身如何,日子都不好过。洪京说,最初的市场关注度和客户的信任度都很高,但是实际业绩与客户预期落差太大,他背负的压力也大。裁员是第一步,“养这么多投研,短期没什么用,也别耽误别人,直接减员吧。”

  洪京给自己下了最后通牒,明年一季度若业绩再无起色,就要清盘或转售。“否则如此坚守,别人还以为自己是为了抽取那一点点管理费,有负自己名声。”

  目前,私募行业清盘、分家、单飞、降薪、裁员不断,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前私募基金行业进入洗牌阶段。上海一家规模较大的私募总经理路海(化名)称,他们目前正在寻找别的私募“抛售”的产品,广州曾有一只净值为0.6元的私募基金想转手,但他觉得净值太低,希望达到0.7元至0.8元,可是这个净值区间的私募基金还能熬得住。

  探寻转型之路

  有的一线私募裁员、减薪确为形势所迫,但有的并非只是出于成本考虑。

  “大股东希望把公司定位于集团的内部资产管理平台,我的倾向是做对冲基金。”南方某一线阳光私募的总经理陆飞(化名)道出了目前公司的策略。如果仅做股票,还是“小米加步枪”;如果引入期货等品种,就能增强战斗力,成为正规军。另外一家私募掌门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即使要发行新产品也不能单纯投资A股市场,必须要包装时髦的概念,比如使用对冲工具、量化工具等。”目前已有朱雀等多家一线私募基金公司发行了量化对冲基金,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我们公司准备招期货操盘手、分析师以及交易员,为发对冲策略基金做准备。”上海一家阳光私募投资总监黎宗(化名)说,单纯买入、卖出股票这种单一的操作思路,难以规避系统性风险,而有限合伙基金可以做空股指,实现套保。

  除了运用对冲武器,有的一线私募甚至开始考虑浑水策略,寻找信息平台做空市场。“为什么中国不能有浑水?”某次私募圈聚会,一位知名私募人士抛出这一话题。他认为,做空也是一种价值发现机制,使市场更加活跃。如果没有做空机制,股票再烂也不能往下打,投资者只有做多才能赚钱,市场一跌投资者就损失惨重。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做空机制,市场下跌时投资者也可以赚钱。他认为,“浑水模式”其实已现身A股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本报记者 钟证

【编辑:陈薇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