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财务核查未必能揪出问题公司

2013年04月08日 08:4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 公司治理

  只有高额的违规成本和责任追溯机制,一些抱着侥幸心理试图闯关的问题公司才会进一步收敛和退缩,否则仅靠IPO财务核查风暴只会把胆小的吓跑。

  IPO财务核查风暴让162家企业自动撤单,其中拟上创业板的公司多达106家。虽然有很多企业自主撤单,但还有610家企业在排队等候,IPO“堰塞湖”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从这次大规模撤单现象来看,投资者至少规避了162家风险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剩下的企业就一定是好公司。从撤单节奏来看,很多企业其实很不情愿,都在最后一刻才做出放弃IPO的决定。主要他们很不甘心,有些企业可能在排队前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有些企业可能已经花费了巨额的公关费用。如果撤单退出就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将彻底打水漂,于是就有企业开始犹豫,有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和相对老实一点的“坏孩子”就自动退出,还有一些怀着赌博心理的企业继续顶着头皮上交自查材料,试图蒙混过关,如果上市成功,就可以用募集过来的资金将上市前期的“隐性成本”掩盖掉。

  由于违规成本相对较低,惩罚力度与融资圈钱的数量不成比例,于是很多企业仍然在继续冒险闯关。因此,在目前的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下,剩下的这610家企业中肯定还有“南郭先生”。

  当务之急,必须要提高违规成本和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对于虚假披露、隐瞒真实信息的上市公司负责人应该严刑峻法,不能采取简单的“打补丁”纠错,否则很难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只有高额的违规成本和责任追溯机制,一些抱着侥幸心理试图闯关的问题公司才会进一步收敛和退缩,否则仅靠IPO财务核查风暴只会把胆小的吓跑。

  从撤单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162家撤单企业中有106家拟在创业板上市,大企业主动退出的很少,而这并不意味着大企业就一定比小企业财务更健康。大企业之所以选择继续死扛,有些可能是比较自信,有些可能是扛着“背景”和权力来上市的,很少有人阻拦的住。显然,这需要中国股市尽快改革权力发审,撤销IPO“绿色通道”,让股市真正恢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这次核查风暴中,还有一个数据值得A股市场深思。在这一场持续三个月的财务核查中,中信建投和国信证券很“受伤”,名下分别有11家公司的IPO计划折戟,而这两家券商并非小券商,制造如此之多的问题公司,他们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保荐机构不能再“只荐不保”。

  建议证监会对保荐机构建立黑名单制度,比如一家保荐机构在一年期间“制造”了3家以上问题公司,应该暂停该保荐机构至少3年的保荐资格,并承担相应的连带赔偿责任,只有这样严格惩罚,中介机构才会老实起来,保荐机构才能够名副其实。

  另外,应该尽快叫停“直投+保荐”模式,否则在利益驱动下,保荐机构一定会设法做高发行价、抬高上市价,再加上超额募集还可以获得更多提成和承销费,从而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制造新股发行的“三高”,上市公司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苏培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