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市公司热衷理财投资 偏爱低收益率产品很诡异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5月31日 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编者按:2013年,虽然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但难抵上市公司对投资理财的执着和偏好。最终数以亿计的“闲置”募集资金投向了银行理财产品。然而,部门上市公司却偏爱低收益率产品,这一怪相背后另有隐情。今日,中国经济网汇集各大媒体报道,为投资者们梳理上半年上市公司理财投资的情况。

  政策松绑 上市公司理财投资爆发式增长

  2012年底,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同时废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随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在此基础上也公布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上交所在2013年4月初就发布了修订后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对今后募集资金的使用做了调整和规范。

  证监会一方面坚守监管底线,要求保证募集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适当放宽资金用途,为上市公司留出了空间,便于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明确了程序性规定、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了中介机构的责任。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08年和2009年,仅有3家公司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2010年这一数据上升到20家左右;2011年超过90家,增长了近四倍;2012年再度翻番,达到200余家;而2013年前,仅前五个月就已经超过了400家,光5月份就已经有66家。

  据媒体报道,今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143家公司中,数量最大的是中小板公司,达到86家,占比60%。其次是沪市主板上市公司38家,占比26.57%。从这些公司的上市时间来看,201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了99家,占比70%。分行业观察,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分别是:机械设备、服装纺织、化工、轻工贸易、信息设备等。而这些行业都是产能过剩行业。

  上市公司偏爱低收益率产品背后有隐情

  据悉,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盛宴中,银行是最大的赢家。而观察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情况,多数低于普通投资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实属另类。究其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会根据客户资金量开发不同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资金量越大,收益率越高。上市公司购买低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意味着,银行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上市公司缘何如此呢?

  根据东方铁塔5月30日的公告,该公司利用闲置募集资金1.5亿元购买中国银行两款理财产品,5000万元投资的中国银行人民币“按期开放”期限189天,收益率3.5%;1亿元投资的期限364天,收益率3.75%。而5月份,中国银行面向散户销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7%,全行5月份销售的160只产品中,仅仅只有5款产品的收益率等于小于3.5%,占比3%,而这些产品都是期限只有35天的产品。该行5月份收益率最高的产品为5%,期限跟东方铁塔1亿元购置的产品相当。东方铁塔证券事务部人士介绍,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跟普通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不一样。因为证监会的指引2号文要求,要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收益率不高。

  实际上,对于流动性的解释非常牵强,因为东方铁塔购买的产品期限在半年以上。并且其产品条文中明示:“本理财产品公司无产品提前赎回权,本理财产品不对投资者提供提前终止权,中国银行有权在提前终止日行使提前终止权,终止此产品。”——这和普通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条约一致。至于安全性,目前对于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实行刚性兑付,并且从普益财富统计结果来看,有很多产品实际收益率超过了预期收益率。

  有业内人士认为,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或是和银行协商好的结果,上市公司和银行有着各种各样的业务往来,为了争取银行的某些帮助,可能会接受较低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比如东方铁塔募集资金专用账户就在中国银行。据介绍,上市公司需要通过银行融资,银行则需要公司的存款,企业年金、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以及其他衍生业务。

  据悉,中粮屯河去年亏损7.5亿元,今年一季勉强盈利1957万元,不过投资理财产品金额却高达16.5亿元,另外还补充营运资金7.5亿元;英飞拓今年一季度亏损3052万元,不过5月份仍然运用超募资金4228万元购买了厦门国际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如此,公司在4月1日到4月18日期间还一口气购买了超过11亿元的理财产品,涉及广州银行、北京银行、厦门国际及上海浦发等多家银行。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