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送礼?乌龙?砸盘? 工行诡异长下影引发三大猜想

2013年06月27日 14:3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鉴于银行股本就处于“去杠杆”的风暴口,昨日早盘工行股价的异动更加引起市场关注,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猜想。猜想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利益输送、乌龙指、刻意砸盘。昨日工商银行A股和H股走势的“冰火两重天”也值得关注。昨日工行A股最终小幅收涨0.54%,报收3.74元;而工行H股却大涨6.82%,报收4.70港元。

  工行早盘“诡异”下跌

  央行释放部分流动性的公告,并未给金融市场带来多大的提振。昨日金融股依然深陷下跌的泥潭中,除了“工农中建”四大行微涨外,其余银行股依然多数下挫。值得关注的是,一向走势较为稳定的工商银行,昨日集合竞价后瞬间被两笔神秘单子将股价一度“砸”至3.40元,最大跌幅超过8%,沪综指受其影响也瞬间快速下探。随后工行股价快速回稳,昨日日K线图上留下了一条极长的下影线,下影线有0.34元之多。

  从盘面来看,昨日正值工商银行A股除权,前日收盘价为3.96元,分红方案为10派2.39元,换算出的除权价格应该是3.72元,工行昨日以3.79元的价格高开,但9点30分一开盘,工行就中了神秘资金的“招”,其股价一分钟内被两笔合计330万股左右的大单打至3.40元的低点,基本上接近其当日的跌停价3.35元。不过,很快工行便回到3.60元以上的正常波动区间内。

  猜想一:利益输送

  从昨日的盘口来看,“诡异”下跌中出现的不到300万股的单子只有极少部分是以3.40元的价格成交的,更多的是以3.50元甚至是以上的价格成交的,发现“诡异”下跌后再入场买入的资金根本来不及反应接单,所以成交的买单应该基本上是9点30分以前就已经挂在不同价位上的了。这确实让人联想到“利益输送”的可能。

  不过一般即使出现利益输送,也会是在控盘程度比较高的股票身上,而且一般是在一个价格档位上成交。以工行的“体量”来看,根本不存在控盘问题,以抛单下砸的价格有超过30个价格档位来看,似乎就是为了直接把抛单成交而不管下方买单是什么情况。素以即使想“送礼”,也基本无法判断买单挂在哪个价格档位、抛单扔出去多少股能够成功“把礼送到”,挂在3.40元乃至3.50元的买单,恐怕也是没有想到能够如此顺利的成交的,毕竟在24日股指暴跌中,工行不过下跌了2.99%。而砸出的抛单能够精确的知道不到300万股就能让下方的“收礼买单”成交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毕竟交易软件只能看到下档五个档位的价格和买单数量。因而“送礼”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第一笔260多万股砸到3.50元的抛单是“探路单”,其后砸到3.40元的70万股抛单才是“送货单”,假如是这样的话,那这次“送礼”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猜想二:“乌龙指”

  由于工行昨日股价正值除权,有猜测是不是有资金算错了除权价格,抑或是敲错了价格甚至方向,从而导致下单价格大幅低于市场价。

  目前来看,算错价格也几乎不太可能,以工行不到4元的价格来看,计算除权价再怎么算错也不能误差如此之大,更何况交易软件的昨日收盘价就是除权基准价了,根本不需要投资者去计算除权价格。

  敲错了价格是标准的“乌龙指”,但这种情况的确定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当事人以外的投资者就难以判断了,不过假如是价格上的“乌龙指”,上百万股的单子能够如此“乌龙”,那下单员确实够“糊涂”的。

  出现敲错买卖方向“乌龙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以当时的抛单情况来看,第一笔大的抛单为260多万股,其将价格砸到了3.50元,假设当时是想在3.50元敲进买单的话,倒也说得通,可是工行之前一笔的成交价是3.76元,这么大的单子当时就挂在成交价以下26个价格档位上似乎又不太合乎情理。

  猜想三:恶意打压

  毕竟当前银行股依然处于去杠杆的风暴口,且市场普遍认为银行股在后期还将持续承压,不排除空头借部分银行股恶意做空的可能,从理论上来讲,工行的交易不是银行股中最活跃的,似乎可以在瞬间做到股价的大幅波动,趁早盘开盘后的平淡期搞出“偷袭”动作。但假如这个结论成立的话,资金这么做实在是毫无意义,瞬间的刻意打压对于整体市场乃至是银行板块毫无影响,毕竟只是一两笔抛单而已,涉及金额不过1000多万,放在银行股的成交里少之又少。

  如果是资金想急于套现,似乎也不用急于那一时,一整天的时间可以慢慢卖,何苦开盘那么着急?

  看来工行昨日的长下影线,留给市场的又是一个会被投资者以后闲来谈及的“谜”。

  □本报记者 魏静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