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恨别长沙”:三一骑虎难下

2013年06月28日 07:3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日前,中联重科4位独董联合发布调查报告,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沉默,将起始于去年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各种争论又重新带回公众的视野。

  中联重科的调查报告否认了三一重工的指责,并且委托律师事务所调查三一重工员工窃取中联重科机密信息的事件,证实了"间谍门"的客观存在。

  此前一系列事件引起中联重科的股票大幅波动,导致中小股东的疑虑和不满。中联重科此时发布调查报告也有安抚股东的意味。

  中联重科独董此次公布的报告中也呼吁与三一"建设共赢市场环境",目前,该呼吁得到了三一重工的善意回应。

  上周,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在其长沙总部召开股东大会并发布年报,吸引众多媒体前去采访。但令媒体感兴趣的不仅是这家A+H股上市公司去年的业绩表现,同时还有该公司4位独董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

  独董:有义务澄清真相

  这份由中联重科四名独董刘长琨、王志乐、连维增、钱世政署名的报告涉及的背景是,去年11月中旬,三一重工通过媒体放出风声,表示将“迁离长沙以规避恶性竞争”,某杂志刊发封面文章《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一文,用“间谍、绑架、阴谋、诽谤、300亿元融资告吹?是什么样的作恶力量,让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被逼出走长沙?”之类的话语,指责中联重科采取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抹黑”三一重工。文章刊发后,舆论哗然。由于中联重科一直保持沉默,很多人认为三一重工确实受到不公平待遇,中联重科则是“恶人”,其股票甚至因此而大幅波动,导致中小股东的疑虑和不满。

  王志乐对本报记者说,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公司不表态是要顾全大局,对地方政府负责。但作为上市公司,首先必须对众多的股东负责,必须对公司的发展负责,因此,独董们有义务通过调查了解并公开事情真相,这也是相关法律赋予独董的权力和职责。

  中联重科独董们表示,他们委托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共同就相关媒体报道中涉及中联重科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他们认定“间谍门”事件客观存在。据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联重科办公室的自动化系统遭到了黑客攻击,公司被窃取商业秘密等相关事实是客观存在。经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明,三一重工几个员工确实有非法入侵中联重科计算机服务器系统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中联重科大量的机密信息被他人非法获取。报告称,“间谍门”绝不是中联重科“炮制”的,而三一重工相关人员恰恰难辞其咎。其他问题,如所谓梁稳根之子被“绑架”等耸人听闻的说法,经查与中联重科无关。

  独董们的独立调查虽然澄清了许多事实,但人们对两家企业的恩怨纠葛仍不能轻易释然。人们在关心,两家企业的竞争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三一真的会“恨别长沙”吗?

  一山可否容二虎?

  从长沙黄花机场一下飞机,廊桥中,通道旁,中联重科的广告触目皆是。出了机场上了高速没多远,三一重工庞大的厂区历历在目——这显示出,两家企业在长沙的影响力及其实力不容小觑。

  确实,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为代表的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强大和崛起,可以说是个奇迹。20多年前,湖南工业中根本没有工程机械行业的地位。正是由于前身为“长沙机械建设研究院”的中联重科和“自学成才”的三一重工的出现,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无心插柳柳成荫”,迅速崛起,成为长沙乃至湖南工业的支柱产业,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做到了全国第一。据中联年报显示,该公司2012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80.7亿元,跃居同行业之首。

  有些人说,中联与三一的恩怨“由来已久”,这不是事实。想当初,湖南工业的发展规划中并未将工程机械产业列为重点,无论是先创办的三一,还是后两年成立的中联,都是白手起家,各自发展。他们共同的竞争对手和赶超的目标是外省企业,两家之间即使没有密切合作,多少也有些惺惺相惜,共图大业的感觉。

  据一位关注两家企业多年的人士认为,中联和三一在产品结构上各有特点。中联以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环卫机械为自己的主业,三一除混凝土机械之外,以挖掘机械、桩工机械为擅长。在混凝土机械方面,二者产量合计占到中国整个混凝土机械市场的近90%。中联的起重机械、环卫机械是三一所不能比的,而三一的桩工机械、挖掘机械同样是中联所不能比的。从二者的产品结构既有交集,也各有所长的特点来看,两家企业其实可以联手做大共同的市场,并发挥各自优势分割产品市场,达到双赢局面。

  当然,两家企业也有不同点。比如,中联是国家科技部系统“产、科、研”结合的标杆企业,产品研发实力强,科研投入更多,产品专利多。同时,中联多年坚持以工程机械为主,心无旁骛,力量集中。而三一的特点是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在市场营销、企业形象宣传等方面驾轻就熟。此外的一个显著不同是,三一集团有一个亿万富豪群。在2013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三一集团有5人入围,董事长梁稳根以380亿元资产位列第五,梁稳根还是2011年的中国首富。2012年三一集团更是有8人进入500富人榜,创造同一家公司上榜人数最多的记录。而尽管中联无论从市值、销售规模、净利润等指标方面都与三一体量相当,甚至略强,但包括董事长詹纯新在内无一人进入500富人榜。以2013年第一季度披露的数据看,中联重科高管通过两个持股公司持股总市值最新市值36.8亿元,不及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中任何一人,更只是梁稳根的零头

  上述相同之处或不同点,均不是两家企业交恶的必要条件。同行竞争的“排他性”,“一山不容二虎”的竞争残酷性,企业做大之后暴露出的“先天不足”,对“野蛮成长”概念中“野蛮”内涵的错位理解,以及企业发展遭遇“瓶颈期”时产生的战略迷茫,或许能够解释三一对中联的这场争斗。

  “迁,还是不迁”,三一骑虎难下

  知情者透露,三一与中联的矛盾滥觞于几年前的一次海外并购案。当时,意大利一家在混凝土机械领域掌握着世界领先技术的公司分别被三一和中联看中,但后来中联成为赢家,成功地购并那家外国企业,一下子将国内混凝土机械的制造水平提高,并因此抢得市场先机。而这一结果在国内混凝土机械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发生,显然有“赢家欢笑输家恼”意味。

  后来发生的事情有多个版本,除了前文提到的“间谍门”、“绑架门”之外,什么“销售造假”、“财务造假”、“三一用竞争对手的旧设备与自家产品‘比武’”,以及“三一销售人员涉嫌打人”等等的事件不绝于耳,谁是谁非莫衷一是。

  不过,两家企业公开披露的经营数据和第三方的某些说法,似乎对三一很不利。首先从数据上看,2012年三一的营业收入、利润、每股收益等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应收款一项的增长幅度却让人惊讶。更让人惊讶的是,企业员工人数从2011年的5万余人,调整到34887人。如果说,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拖累,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下降情有可原,那么,企业应收款增长的反常,企业员工大规模的减员或裁员,透露出来的信息十分不妙。

  “三一的打法出了问题。”一位分析人士如此评价。他的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前几年三一搞“多元化”动作过猛,扩张步子过大。比如,其“汽车项目”、“风电项目”、“房地产项目”要么失败,要么进展情况不理想。加之其2011年H股融资33亿美元方案受挫,使三一不得不更多依靠长短期借款来实施已经既定的、或者刚开始的扩张步伐,势必会造成财务费用增加,侵蚀利润,使企业经营数字指标“变脸”变得不大好看。

  二来呢,或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刺激下,三一的应对动作开始“变形”。包括非法窃取其他企业商业秘密,搞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对竞争对手采取“八卦化”、“妖魔化”的方式吸引公众注意力,乃至借“起诉美国总统”疑似炒作“风电概念”等等,已经与一个上市公司的行为规范不大相称。

  一个“变脸”,一个“变形”,不仅没有让三一在一次次成为财经媒体主角的同时占得市场的上风,反而使其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暴露出来。而“迁址”这么事关重大的决策,竟然以“恨别长沙”的口吻公之于众,尤为显得枪法已乱,令人为其担忧。

  中联与三一都发迹于长沙,立身于湖南。客观的说,与中联坚持立足省内发展不同,三一的扩张走的是全国布局的路子,多个省市都有企业,北京也有地皮,这恐怕是三一敢于“弃湘北上”的底气。但尽管前者对地方的贡献大一些,地方政府多年来对三一的支持却是有目共睹,该批的土地,该给的税收政策,照批照给,待遇不薄。如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下子就“恨别”了,三一不免留给湖南方面不知感恩的把柄。何况,三一的业务骨干、老员工大多是长沙本地人或湘籍人,管理高层可以说走就走,也不在乎到北京再买一套房,下面的普通员工能不能背井离乡追随而去,实在是不好说。

  据记者观察,三一目前骑虎难下,公司内部有人自己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如果三一真的离开长沙,从企业到地方恐怕里外不讨好,政府不高兴,员工有为难。而且,大企业的搬迁必然有相当多的具体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如果三一不走,前面说出口的狠话怎么收回?这在企业形象的弥补方面需要大费力气。关键是三一留下来之后,与地方政府,与中联等竞争对手的关系怎样重新调整,怎样重建,需要平心静气地谋划,需要高层管理拿出智慧和勇气。

  现在的好消息是,中联重科独董公布的报告中呼吁与三一“建设共赢市场环境”,表现出大度与诚意。地方政府也多次表示希望三一继续留在长沙,给足了面子。三一重工宣传部负责人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赞同中联独立董事们“理性共建合法、有序、共赢市场的提议”,做出了善意的回应。不太好的消息是,三一重工年报公开的数字似乎不能让股东乐观,自去年以来的一些“变形”动作调整起来也有难度。无论如何,三一管理层面临的考验相当严峻。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