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融账户"中报须分拆披露 潜伏股东将被揭开面纱

2013年07月15日 14:18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也就是两融账户,终于要揭开遮遮掩掩的幕后股东面纱了。

  《金证券》记者从接近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人士口中获悉,近日中登公司在长春为上市公司董秘、证代们做培训时,要点之一即为“如何对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进行分拆披露”。多家上市公司董秘亦证实,从2013年中报开始,分拆信息披露工作将被强制要求。

  今年中报必须分拆披露

  “去年年底,监管部门就要求上市公司将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按照普通证券账户持有的股数单独拿出来统计和披露,不过当时上市公司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一方面是因为监管没有强制;另一方面因为很多上市公司本来就抱着维护背后股东的侥幸心理。”昨日,接近中登公司的人士对《金证券》记者说。

  据悉,“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又称两融账户,简单说就是券商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投资者向证券公司申请开立的一个二级账户,用于记录投资者委托证券公司持有的担保证券的明细数据。这些委托证券集合在一起,便以担保证券账户的形式存在于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名册中。

  过去一年,随着两融业务的增长,“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频繁闯入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这一情况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金证券》了解到,近日中登公司在长春为上市公司董秘、证代们做了一场业务培训,培训的要点之一即为“如何对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进行分拆披露”。参会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已经要求上市公司在2013年中报披露时,按照要求分拆披露,持股数量必须落实到分拆后的单个主体。

  A股公司股东融资忙做多

  如何分拆披露?

  接近中登公司人士对《金证券》称,上市公司在中登系统中提交“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分拆申请,2-3个工作日后中登公司会将分拆结果反馈。上市公司拿到分拆结果后,将相同持有人的持有股数进行合并,合并后持有人达到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即进行披露,未达到的不进行披露。

  《金证券》了解到,融资融券都可以形成“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仅从“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无法获悉背后投资者的真正意图。不过分拆后,原本可以借助“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隐藏身份和目的的投资者,将不得不暴露在市场面前。

  《金证券》记者从广州一家券商两融部门人士获悉,近一年来,借助“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隐藏身份的投资方在增多。“营业部一般对口的是小散的两融业务,我们一般对口的是上市公司或者其他机构。如果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其他特殊股东有这样的业务需求,我们会提供服务,一般情况下他们做的都是融资业务。”

  据悉,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借助融资业务进行市值管理、变相套利、掩盖身份等。据《金证券》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逾10家A股大股东参与两融,包括三峡新材、江苏索普等公司。上市券商两融部门人士表示,目前券商两融的年化利率在8%-9%,按规定融资业务获得的资金必须用于二级市场投资。“现在做融资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东,要么是为了继续拉高股价,要么有增持其他特殊个股的打算。”

  小散抱团融券玩起做空

  相比两融账户的分拆信披,券商业务中另一类可以掩盖持股方真实信息的业务——“约定式购回”,监管部门和中登公司尚没有对信息披露作出要求。

  接近中登公司的人士告诉《金证券》,监管部门的初衷是为了把两融业务约束在正常的交易范围。“因为毕竟现在融资余额太大了,而融券余额正好相反,如果能剥离掉一部分非正常的融资业务,相信两融业务的水平会达到一个平衡”。

  那位广州券商两融部门人士承认,6月份以后的融资业务和之前还不相同,因为券商升级版的股权质押业务上马后,分流了一部分想要做融资业务的客户。

  方正证券给《金证券》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两融余额在2200亿左右,其中融券余额只有40多亿,剩下的全是融资余额。方正证券研究员邓琨称,这其中有投资者投资习惯的影响,因为如果做空的话,可能选择股指期货更方便点,而不会选择融券。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两融业务中还有个明显的情况,即小散开始抱团融券做空上市公司。广州一家上市公司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不久前公司碰上融券做空,一直觉得是机构干的,不过中登公司发来的“券商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分拆结果显示,小散竟然成了主力。  □金证券记者 胡春春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