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创业板高位震荡 成长股主导行情

2013年07月29日 15:07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创业板指数日K线图 (张常春/制图)

  上周,创业板指数在冲高至1208.13点后出现大幅震荡——周四股指在没有明显利空的情况下,全天大跌4.4%;周五股指虽有所企稳,但成交量却明显萎缩。

  “稳增长”持续加码

  我们认为,创业板大幅调整一方面是部分主题投资过热,个股短期涨幅较高,获利盘丰厚;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对于近期频繁加码的“稳增长”政策仍然抱有希望。如果政策出现了松动,则周期股将面临投资机会。

  短期来看,近期主题投资的炒作持续升温,市场不再关注市盈率,开始关注“市梦率”。很多概念股的炒作已经脱离了基本面。过去20个交易日内,余额宝、电子商务等概念板块涨幅超过了40%。许多公司无论是什么质地,只要与手机游戏、移动互联搭上关系,就被爆炒。其中手游概念龙头的掌趣科技涨幅今年涨幅接近300%。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近期“稳增长”政策预期不断加码。李克强总理就在多个场合的谈话中透露了新的宏观调控思路。部分投资者对未来政府救经济抱有希望,这也是近期周期股表现较好,市场风格转换初现端倪的大背景。那么当前政策到底是怎样的基调,未来政策走向如何呢?

  我们梳理了近期出台的政策和领导人的讲话内容。从近几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来看,稳增长的政策不断出台,从扶持新兴产业到加码铁路投资,都反映了政府对于稳增长的重视。但与之前不同的是,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与促转型相结合。

  李克强总理在谈话中提到: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三者要做到相互促进。现在的情况是,经济运行虽处在合理区间,但逼近下限,我们怎么办?由于没有越过下限,更没有触动底限,所以当前的政策重点还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但调结构的前提是稳增长,没有稳定的增长,调结构就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没有合理的空间。

  张高丽副总理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必须坚定信心、底线思维、立足当前、利于长远,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果断采取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措施,支持合理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服务业和出口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扩大国内外需求;必须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吸引民间资本投向需要的领域和产业,鼓励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污染治理;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国务院层面对于经济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看法趋于一致,在当前经济增速仍未跌破下限的情况下,政策的着力点还是放在了促转型和稳增长的结合部,因此整体政策尚未大幅放松。

  经济颓势恐难改

  即便未来经济增长低于下限,宏观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放松,我们也不认为这是可持续的。未来宽松政策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政策如果再次干扰宏观经济内在的去杠杆进程,可能将再次延长中国经济调整的时间。我们预计,今年四季度单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会跌破7.5%,但是四季度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可能会上升。如果政策在四季度有所放松,将GDP增速硬扛在7.5%以上,那么可能会导致CPI快速上升,从而约束政策的有效性。

  这也意味着,政策腾挪的空间会越来越窄,经济增长恐怕很难在政策的呵护下保持在7.5%以上。即使政策能够短期刺激经济增长,这个过程也将十分短暂。我们认为,由于经济依旧低迷,传统周期股的整体投资机会尚未到来。仅仅依赖政策放松而存在脉冲性行情,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参与意义不大。

  成长股仍是主线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成长股中淘金依旧是当前较好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大多数成长股都是周期性成长股;其次,创业板是否见顶和成长股是否见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判断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市场依然会以成长为主导,而低估值蓝筹股仅有波段性机会。

  何为成长股?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行业的生命周期;二是估值是否与增速相匹配;三是大的宏观背景。其中,传统的大众消费、医药、环保大多数子行业依然景气向上,但是绝大多数成长股的估值与增速并不匹配,存在阶段性高估。

  依据上述判断,我们认为,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宏观背景依然适合成长股,大多数行业景气度依然存在,但估值与业绩增长并不匹配。为此,可遵循以下思路参与成长股行情,即“二线向一线集中,新型向消费成长集中”。 (作者系长江证券分析师)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