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交银施罗德QDII变身僵尸基金 业内称清盘非坏事

2013年07月31日 11: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在基金市场大幅扩容的同时,迷你型基金数量也在不断激增,数据显示,一季度末约有40只基金在5000万元的"生死线"附近徘徊,这些基金格外受到市场关注。根据记者观察,虽然基金公司都不愿意提及清盘和合并的问题,但部分基金正沦为“僵尸基金”:一方面业绩持续不振、规模不断缩水,认可度极低,而另一方面仍能继续运作“僵而不死”。

  业绩不好 投资者纷纷撤离

  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交银全球资源基金最恰当不过了。据华夏理财报道,这只2012 年5 月22 日成立的QDII 基金,主要投资全球范围的资源类上市公司,但到今年3月底时,成立规模6.28 亿元的基金总资产就只剩下2247.16516万元,连发行时的零头都不到,规模巨缩98.3%。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交银施罗德旗下的基金缩水如此严重,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业绩不好,所以遭遇大规模赎回;二是基金发行时先天不足,基金公司凭关系拉来不少“友情资金”,之后由于市场不好,当托儿的资金集体撤离后,导致规模严重缩水。

  而从业绩看,交银资源这只基金的表现确实不能算太好。自成立后的第二个月开始,净值增长率走势就一直位于其业绩基准收益率走势的下方,好在两条曲线的走势基本一致,但是从2012 年11 月底以后,该只基金的表现就远逊于其业绩基准。

  至此,业绩不突出的交银资源开始遇上麻烦。进入2012 年12 月, 由于A股行情启动,同期不少偏股型基金的表现非常优异,交银资源的投资者纷纷选择赎回或是通过转换业务来投资偏股型基金,加快了交银资源的资产缩水速度。

  由于基金规模的急剧缩小,这只号称投资全球资源类股票的基金,持仓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据报道,交银资源今年一季度调整了投资美国股市和中国香港股市的权重,美国市场的比重从原来的54.96% 调低到42.05%,中国香港市场的比重从原来的29.87%调高到41.78%。这样一来,不仅错过了今年上半年美国股市的大行情,还赶上了中国香港市场一季度的调整,一出一进损失不小。

  两大原因孕育迷你基金 帮忙资金成清盘“救命草 ”

  既然业绩不好为何市场中还有大量迷你基金存在呢?据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网表示,有两大重要原因:其一是基金发行市场存量博弈;其二是股市低迷缺少赚钱效应。另外,部分新发基金中的“帮忙资金”撤离也是造成基金规模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资料,2013年最新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连续60个工作日持有人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就基金是否继续存续进行表决。

  实际上,基金发展至今还没有一只基金“清盘”过,也是由于“清盘”有一定的条件,如 “基金持有人数量连续60个工作日达不到1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而在此期间基金公司会找帮忙资金想方设法不让基金满足清盘条件。可以说,基金公司抓住了帮忙资金这根“救命稻草”来掩饰清盘危机。

  另外,有媒体分析,迷你基金日常运营中产生的渠道费用、人力成本等,仅靠收取管理费已经覆盖不了,而随着基金牌照优势弱化,金融混业竞争加剧,基金公司想保住迷你基金,自然会扯产品创新的后腿;再次,迷你基金业绩较差,排名压力会逐渐消磨掉基金经理的管理热情;最后,放大了基金持有人的风险,持有人利益难有保障。基金公司给自身缺少造血能力的迷你基金“输血”只会浪费基金公司的宝贵资源。

  淘汰机制或有助行业健康发展

  规模低于5000万元是唯一的清盘标准吗?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网表示,一只基金是否应该清盘不仅仅只看规模的多少,需要结合产品长期业绩以及公司团队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若一只基金产品业绩长期不乐观,在遭遇大量赎回后应考虑清盘。反之则要依情况而定了。

  基金若真的清盘了,会对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有业内人士表示,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基金清盘并非坏事,美国的经验表明,基金合并或者清盘对于不同投资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影响应该还是正面的。那些面临清盘的基金,可能是业绩长期不振、成本比一般的基金高,或者投资风格已不再适合足投资者的需求,或者是已不适应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变化。投资者与其向那些垂死挣扎、业绩转变希望渺茫的“僵尸基金”继续贡献管理费,还不如重新选择其他的绩优基金。

  而对基金行业来说,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会出现了一些应景型的基金,这些基金往往成为创新的陷阱,清盘能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基金市场的创新产品,不同时期成立的一些主题概念基金、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似乎也遭遇了创新的陷阱,让这样的基金清盘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记者郑常泰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